《西游记》中的动补结构研究——从《西游记》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看《西游记》中的动补结构若干特点
【摘要】:
本文描述了《西游记》中六种动补结构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内部结构。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统计了全书中常用于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
形容词,并用图表分析了动、补与主语、宾语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第二部
分,考察了三类趋向补语在书中的七种形式,研究了趋向补语的语义差别,
并揭示了三个动态助词(了/将/得)在不同的趋向补语中出现的规律。第三部
分,描述了带“得”状态补语的组成方式、语义关系。第四部分,分析了可
能补语中肯定与否定的语义差别。列举了书中可能补语的形式。第五部分,
论述了“V+O+P+NP”这种古代常见句型,在《西游记》中少见的原因,对
介宾结构作补语还是作宾语作了回答。第六部分,用书中充当补语的六类数
量词组与宾语的位置关系,证实了方梅的观点。第七部分是结论。
又把它与稍晚的《儒林外史》中的六种动补结构作比较,发现两书中结
果补语、数量词组充当的补语,几乎没有变化。可是在趋向补语中,特别是
在动态助词的使用上有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在带“得”状态补语、可能补语
中,句段充当带“得”状态补语的形式在《儒林外史》中已经消失了;《儒林
外史》中还出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 V得/不COC”可能补语形式。
通过比较我们能发现汉语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对理解现代汉语是很
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