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
【摘要】:
多元文化课程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由西方引进我国的。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我国学者撰写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其中大都是介绍性的,而移植于我国民族教育或普通教育的研究成果很是少见。多元文化课程的“介绍”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而“移植”则预设其正确性,少有批判和反思。这就使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民族教育界对此产生了某些误解:夸大了多元文化课程的影响和趋势;窄化了多元文化课程的范围;泛化了多元文化课程中“多元文化”的概念;混淆了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加拿大和美国少数族群形成发展史及现状与我国少数民族形成发展史及现状的区别。
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引发的冲突与妥协的结果。西方特别是北美历史上新老移民之间存在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冲突;美国长期以来的“种族隔离”政策引发了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民权运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如后现代主义等,为多元主义进行了证明和描述。这一切都为多元文化课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基础。
同化主义由来已久,它一直主导着学校课程,多元主义的出现打破了同化主义一统教育界的局面,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当前,同化主义与多元主义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在制衡着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二者“张力”的平衡是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基础。在美国,同化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熔炉论”和“以盎格鲁文化为中心论”;多元主义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拓宽文化基础”和“拒绝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这四个阶段并非完全是直线演进的,它们象一条闪烁不定的动态曲线,在影响着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其中虽然多元主义势头正劲,但同化主义在美国始终是站在了胜利的一方。为缓解二者的对立及摇撼同化主义的主导地位,有人提出了“多元文化思想意识”,并视其为多元文化课程新的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思想意识居于同化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中间,是二者对立统一的体现。
国外某些学者提出了多元文化课程的许多范式。然而,站在“冲突与妥协”这一多元文化课程的本质及“同化与多元”这一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张力基础的角度看,多元文化课程可以分为理性范式和激进范式。理性范式要求课程内容包含所有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社会阶层、性别、残疾人和不同年龄等群体的
李庶泉:多元文化课程理杏研究
微观文化和国家的宏观文化,教育对象是全社会所有群体的青少年,教育目标是
提升所有群体成员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理性范式是多元文化课程的主
流范式。激进范式是在纠正以盎格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过程中出现的,旨在使有
色学生处于国家文化价值观和公立学校课程核心的范式,其主要表现为“非洲中
心主义课程观”。激进范式认为,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向欧洲中心主义、包容所有
群体的文化和观点的“理性”课程提出挑战,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课程的不平
衡,使黑人种族的成就在所有文明和学校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激进范式是打着
多元文化主义幌子的、“矫枉”反而“过正”的、所谓的多元文化课程,并非真
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课程是冲突与妥协的产物,这就注定了它的
发展会象钟摆一样回荡在“盎格鲁中心主义”一“理性”一“非洲中心主义”之
间。
多元文化课程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时遭到人们的批判。这些批判可以分为
保守派的观点和激进左派的观点。保守派主要认为,多元文化课程是政治极端主
义和狂热激进主义在学校课程中的反映,会导致分裂国家和削弱国家的统一。激
进左派主要认为,当前的多元文化课程忽视了反种族主义这一核心任务,蜕变成
了社会控制而不是社会变革的工具,失去了其应有的“棱角”。简单地说,就是
保守派认为多元文化课程过于激进,走得太快;而激进左派则认为多元文化课程
出现了保守倾向,走得太慢。这两派观点反映了主流群体与非主流群体之间,藉
多元文化课程以争取更多权利和实现自己群体愿望的对立。
从当前走向看,多元文化课程仍然承担着“出发”时所承担的任务和承载着
各个群体对它的希冀。反种族主义依然是多元文化课程的重要主题,社会重构主
义被提上了多元文化课程的议事日程,多元文化课程正与某些反抗性和批判性理
论紧密缠结在一起。多元文化课程依然面临着“政治化”与“学术化”的困惑和
矛盾。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多元文化课程除了继续关注民族国家框架内
的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已开始与全球主义联姻,试图担负起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
问题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