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
【摘要】:
本文在对六种上古古籍,即甲骨文、金文、《尚书》、《国语》、《论语》、《孟子》的数量结构穷尽统计和整理归类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参考了有关《诗经》、《左传》等上古文献数量词研究的成果,就上古汉语数量词及其运用特点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 上古汉语的数词共有27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億)、兆、秭、姟、半、壹、贰、两、再、参、伍、廿、卅、卌;量词共有161个,它们可分为六类:1.度量衡单位量词。2.个体单位量词。3.集体单位量词。4.货币单位量词。5.时间单位量词。6.反映当时军队编制和地方行政组织的量词。
(二) 上古汉语记数时连词“有”(或“又”)的使用具有时代差异:西周早期、中期,记数时“又”字使用与否比较随意,可用可不用;西周晚期以及春秋时期,记数全部用“又”字;战国时期,记数以不用“又”字为常,使用则较少见。
(三) 上古汉语中“一”和“壹”、“二”和“贰”、“二”和“两”、“三”和“参”等数词在用法上有差异。
(四) 上古汉语量词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汉语量词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先有名量词,后有动量词。西周时期、春秋末期及战国时期是上古汉语量词发展较快的三个时期。在以上三个时期中产生的量词较多,但与后代相比,仍然是很少的。在我们所测查的上古文献古籍中尚未出现动量词。
(五) 上古汉语量词运用的两个显著特点是:1.同一名词与之配合的量词可以不止一个。2.同一量词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