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与《淮南子》
【摘要】:本论文共计13万字,全文分五章对刘安与《淮南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内容涉及刘安父亲刘长的身世、刘安的生平、父子的“谋反”、《史记》《汉书》的资料来源、刘安及宾客的著述、刘安对《楚辞》的编订,以及《淮南子》名称的演变、编写体系、版本源流、许慎注与高诱注的纷争、引用典籍情况、引文形式、黄老道家的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和文学价值,刘安与《淮南子》对后代的影响等诸方面,文章运用传统的整理古典文献的考据辨证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和系统梳理材料的方法、宏观理论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严谨求实的探讨与论述。
第一章:刘安的身世及生平。该章结合汉代的时代政治背景,结合人物当时生活的具体环境,对《史记》及《汉书》关于刘长与刘安的生平材料来自宫廷档案的可能性,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总结。通过对汉武帝的政治性格的分析,揭示了隐藏在史料背后本来的历史面目。刘长作为汉高祖的小儿子,在童年就被封为淮南王。刘恒即位后,为巩固自己的皇权,也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扫平政治障碍,最终以“骄蹇”的罪名,将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刘长流放到边地蜀郡邛邮,迫使押在囚车中的刘长中途绝食身亡。刘安鉴于父亲的教训,从小勤奋好学,爱好文章辞赋,封为淮南王后,招请文人,组建了以他为核心的淮南文化集团,从而引起汉武帝的忌恨。尤其《淮南子》对类似汉武帝的古代暴君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最终被汉武帝以所谓的“谋反”罪镇压翦灭。
第二章:刘安的生活时代。刘安生活在西汉前期向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由衰败到逐步恢复,汉王朝的治国思想由无为到有为,治国方略从分封到集权。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中央集权统治也向极致发展,诸侯王的军权、行政权基本被剥夺。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统治者选择黄老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为满足个人日趋膨胀的权力欲和享乐欲,不断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使文化从多元转向独尊。这一转变,注定了刘安乃至司马迁等人将成为历史的悲剧人物,也注定《淮南子》被封闭百年的悲惨命运。本章引用有关史料,分析了汉武帝即位前后两种不同的治国思想、文化政策,结合刘安冤案,对汉武帝的暴君形象也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论述,也对历史学家赞扬专制制度的史学观作了严肃的评述。
第三章:刘安及宾客的著述。作为诸侯王,刘安周围聚集了一批学识渊博的文人,形成了以辞赋创作为核心的淮南文化集团。本章以《汉书》、《别录》著录的刘安及宾客著述为纲,统领后代典籍的相关著录,对刘安及宾客著述按学术著作、文学创作、后人伪作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辨。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结合《楚辞释文》、王逸的注文和今本《楚辞》,从刘安具体生活处境出发,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辨析《离骚传》的文本文体,考订了刘安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屈原的人,而且是第一个整理编订《楚辞》的人,编订时间应该在“七王之乱”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