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陇山珍稀濒危植物白皮松群落生态学研究
【摘要】:
白皮松为东亚唯一的三叶松,特产我国,是罕见的树种之一,为甘肃省二级保护植物。在小陇山林区分布于天水市麦积区、陇南两当及徽县境内。本文选取徽县永宁河流域的白皮松林及天水麦积区麦积山的白皮松林为两大取样地,研究白皮松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文章从白皮松生态学的角度,主要应用生态学的方法探讨白皮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白皮松种群大小级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空间占据能力及群落生物多样性,并分析其目前现状及濒危原因,期望为白皮松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扩大、营造人工林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濒危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白皮松种群结构的调查,发现白皮松的径级结构在天水麦积山呈倒金字塔型,以大树的数量为多而缺乏幼苗。而徽县洛坝为金字塔型结构。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高度级频度分布同样说明了幼苗幼树明显储备不足,这种结构对于种群乃至群落的长期稳定都是不利的。
通过白皮松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各集聚强度指数一致反映出白皮松种群的分布格局服从负二项分布,属集聚分布类型,这种分布虽然增强了种群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但不利于种群的扩散,对种群的濒危有一定的影响。白皮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反映出种群对空间有较高的占据能力和利用程度,拐点对应尺度分别显示出个体聚集尺度,三个所选样地数据较为接近,表明白皮松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白皮松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标低于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其它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但高于同类型的吕梁山白皮松群落,对干扰区和保护区的研究说明人为因素对白皮松群落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破坏,且破坏后恢复较难。
通过对白皮松濒危机制的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认为就地保护技术是关键,同时要突破繁育难关,进行一定的迁地保护,并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白皮松的重要性。
|
|
|
|
1 |
曾进,刘玉成;四川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2 |
陈志远,姚崇怀;湖北省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3 |
欧阳志勤,龙春林,郭星;珍稀濒危植物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
4 |
孙启时;东北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特征[J];植物研究;1995年04期 |
5 |
王阳才;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2期 |
6 |
刘鹏,陈立人;浙江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保护[J];山地学报;1996年04期 |
7 |
章艺,刘鹏;衢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
8 |
章艺,刘鹏,周春;衢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
9 |
刘世春;邬晓光;;抢救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J];世纪行;2003年09期 |
10 |
梅笑漫,刘鹏;浙江丽水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研究与保护[J];广西植物;2004年03期 |
11 |
马骥,李新荣,李俊祯,张景光;西北荒漠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J];中国沙漠;2005年02期 |
12 |
于慧,叶华谷,叶育石,赵南先;广东省乐昌市珍稀濒危植物及保育[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3 |
袁国军;张秀艳;梅象信;;连康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
14 |
傅立国;;重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J];世界环境;1984年03期 |
15 |
何家庆;;大别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生命世界;1987年03期 |
16 |
肖来云,普正和;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
17 |
黎存志,刘善鹏,张国伟,林英伟;香港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保育[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9年01期 |
18 |
何平,袁小凤,马文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与区系特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19 |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
20 |
朱万泽,范建容;西藏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保护[J];山地学报;200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