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

金建生  
【摘要】: 教师领导是指在教师群体中具有某种能力的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学校中的人和事所施加的影响及其过程。教师领导由教师作为领导主体,通过分布式领导和平行领导机制在学校各个层面实施领导,是校长领导的有益补充。教师领导对深化学校改革,促进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扩展教师角色,让教师承担领导职能,教师领导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变革,为优秀教师搭建成长阶梯;有利于校长改变领导方式,唤醒教师专业自尊,促进骨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工作。 本研究通过量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四地三层次十五校四百八十六位教师为调查对象,以三十位教师为重点访谈对象,以三所学校为观察学校,以一所学校为行动研究学校,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领导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梳理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主流模式,揭示和解释了教师领导的发生机制并建构了符合学校实践的教师领导模式。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 教师领导概念是一个新质不断生成的过程。传统的教师领导把教师的领导作用局限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当代的教师领导则拓展了教师的领导领域,从行政、人际、课程、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等领域都有教师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团队领导、项目领导、课程领导、教学领导、同伴互助、教师群体发展等模式都是教师领导的有效形式,培育教师领袖成为成功学校的一个法宝。 教师领导拓宽了教师角色,把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教师不脱离教师岗位而实现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教师领导深受学校文化、学校组织结构、校长领导方式和教师交往方式等的影响。民主性校长领导和合作交流的教师文化以及多向平等的交往方式是催生教师领导的重要条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教师领导的有效开展。教师的领导特质、领导能力、教师的学习方式、学校的领导条件等因素是影响教师领导功能发挥的主要变量。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领导的主体主要是基层组长和领袖教师。基层组长的教师领导水平不高,主要功能还是校长行政领导的延伸。领袖教师的领导渠道以非正式的隐性方式为主。有效的学校教师发展多是以年级组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形式开展。年级组长和学科组长的领导权威主要来自科层组织,领袖教师则依靠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达成领导功能。高职称教师、高专业权威教师容易成为教师领导者。小学中教师领导的功能主要是人际性领导,初中主要以教育性教师领导为主,而高中则主要是教学性教师领导。科层型教师领导、专业型教师领导、生活型教师领导是主要的教师领导形式。目前,科层型教师发展方式、职称发展方式、比赛发展方式等制度化教师发展方式以及教学发展模式、科研:项目发展模式、学历或学位学习发展模式等非制度化教师发展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校中教师的主流发展模式。学校对教师领导发展模式重视不够,教师领导的渠道不畅通,方式较少,功能也不多,教师领导处于低水平层次。教师和校长对教师领导在理念和形态上都存有疑惑。 妨碍我国教师领导的主要原因是校长强力领导方式、竞争性的学校任务、分离式的教师文化、科层型的制度设计、教师领导模式的单一、教师领导理论的缺失、骨干教师、基层组长以及教师和校长对教师领导的集体无意识。 教师领导的动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自我实现,教师认可,校长认可等所生成的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专业自尊。群体动力、合作机制、文化趋:匀等也是推动教师领导的主要动因。具有自主性强、角色意识强、专业权威高、多才多艺等特质的教师是学校教师领导的主要实施者。分布式领导和平行领导是达成教师领导的组织机制。校长和教师领导者往往通过跨层级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托管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对等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权力分离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以及友谊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以及同级平行领导、授权平行领导等机制实现教师领导功能。教师领导者的领导权利主要来自个人魅力、校长授权、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力。 另外,本研究在近一年的行动研究中实践并修正了“骨干教师领衔领导团队模式”、“教师合作小组轮流主题报告模式”、“教师专业委员会教师领导模式”以及“高级教师督导会”等教师领导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本研究建议应该在政策制定和学校制度上重视教师领导实践,为教师发展提供领导新路径。在学校内部管理上,为教师领导开辟渠道、拓展领域,在教师领导模式创新上多下工夫,并呼吁理论研究者重视对教师领导的系统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邹叶;;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7期
2 卢鹏程;;校本培训视野中的教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8期
3 郑春梅;;和谐发展 创建优质学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5期
4 金建生;;教师发展的校本路径及其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04期
5 金建生;;教师领导何以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7期
6 李云鹏;;理念的跃迁:从“教师管理”到“教师领导”[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5期
7 金建生;;英美澳加教师领导研究进展述要[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8 骆玲芳;;学校即教师发展之所——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0期
9 余安敏;戢军勇;;典章——文化“林”中的制度“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3期
10 吴红华;;生命在文化中延续[J];江苏教育;2008年17期
11 ;2007校长心声[J];上海教育;2008年02期
12 李永培;;学校文化生态:一个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话题[J];中小学校长;2009年06期
13 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14 刘军;;构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教师管理机制[J];四川教育;2007年10期
15 李清臣;;中国课程实施研究:热点透视与未来展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16 张伟;;学校文化: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沃土[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12期
17 唐丽芳,马云鹏;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美国兰德研究对新课程实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18 于星华;柳忠诚;;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4期
19 张泽科;;聚焦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01期
20 于晓姝;;学陶——提升教师文化品味[J];辽宁教育;201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多红;;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2 夏国良;;“开放 自主 相融”——萧山中学教师发展制度解析[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3 冯罗;;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寇焕杰;;校园和谐与教师发展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课题组;;〈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6 张丽英;;构建教师发展的职业学校管理机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寇焕杰;;校园和谐与教师发展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8 张源源;邬志辉;;美国HTS学校教师发展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刘霞;;变革评价设计,促进师生发展——例说“关注过程评价”的地理试题创新设计[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山西省浑源中学课题组;;人本·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华;新兴市场企业OFDI动因与模式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D];武汉大学;2011年
5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7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恕立;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条件及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马明申;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天松;影响教师发展的深层原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牛志娟;转型性变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关伟琦;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价值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魏良庭;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自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治高;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宿大伟;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文化的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平;美国教师联盟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可峰;教学行动研究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军;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何娟;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重建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张艳敏;教师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朱娟清 俞春明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梅里小学;走教师发展合作社之路[N];中国教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黄巧娣;乐山电大:为教师发展提供“营养大餐”[N];乐山日报;2009年
5 淄博四中校长 刘绍华;学校文化是办学的力量之源[N];淄博日报;2008年
6 浙江省嘉兴市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 胡鑫镛;学校文化怎能复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丽水实验学校校长 潘正亮;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应扮演的角色[N];丽水日报;2006年
8 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校长 方明江;关注文化,让学校更有魅力[N];绍兴日报;2007年
9 吴景波 王中虎 本报记者 郑大中;依托本土资源 打造学校文化[N];上饶日报;2010年
10 丽水市实验学校校长 潘正亮;建设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N];丽水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