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
【摘要】:
教师领导是指在教师群体中具有某种能力的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学校中的人和事所施加的影响及其过程。教师领导由教师作为领导主体,通过分布式领导和平行领导机制在学校各个层面实施领导,是校长领导的有益补充。教师领导对深化学校改革,促进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扩展教师角色,让教师承担领导职能,教师领导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变革,为优秀教师搭建成长阶梯;有利于校长改变领导方式,唤醒教师专业自尊,促进骨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工作。
本研究通过量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四地三层次十五校四百八十六位教师为调查对象,以三十位教师为重点访谈对象,以三所学校为观察学校,以一所学校为行动研究学校,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领导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梳理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主流模式,揭示和解释了教师领导的发生机制并建构了符合学校实践的教师领导模式。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
教师领导概念是一个新质不断生成的过程。传统的教师领导把教师的领导作用局限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当代的教师领导则拓展了教师的领导领域,从行政、人际、课程、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等领域都有教师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团队领导、项目领导、课程领导、教学领导、同伴互助、教师群体发展等模式都是教师领导的有效形式,培育教师领袖成为成功学校的一个法宝。
教师领导拓宽了教师角色,把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教师不脱离教师岗位而实现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教师领导深受学校文化、学校组织结构、校长领导方式和教师交往方式等的影响。民主性校长领导和合作交流的教师文化以及多向平等的交往方式是催生教师领导的重要条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教师领导的有效开展。教师的领导特质、领导能力、教师的学习方式、学校的领导条件等因素是影响教师领导功能发挥的主要变量。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领导的主体主要是基层组长和领袖教师。基层组长的教师领导水平不高,主要功能还是校长行政领导的延伸。领袖教师的领导渠道以非正式的隐性方式为主。有效的学校教师发展多是以年级组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形式开展。年级组长和学科组长的领导权威主要来自科层组织,领袖教师则依靠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达成领导功能。高职称教师、高专业权威教师容易成为教师领导者。小学中教师领导的功能主要是人际性领导,初中主要以教育性教师领导为主,而高中则主要是教学性教师领导。科层型教师领导、专业型教师领导、生活型教师领导是主要的教师领导形式。目前,科层型教师发展方式、职称发展方式、比赛发展方式等制度化教师发展方式以及教学发展模式、科研:项目发展模式、学历或学位学习发展模式等非制度化教师发展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校中教师的主流发展模式。学校对教师领导发展模式重视不够,教师领导的渠道不畅通,方式较少,功能也不多,教师领导处于低水平层次。教师和校长对教师领导在理念和形态上都存有疑惑。
妨碍我国教师领导的主要原因是校长强力领导方式、竞争性的学校任务、分离式的教师文化、科层型的制度设计、教师领导模式的单一、教师领导理论的缺失、骨干教师、基层组长以及教师和校长对教师领导的集体无意识。
教师领导的动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自我实现,教师认可,校长认可等所生成的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专业自尊。群体动力、合作机制、文化趋:匀等也是推动教师领导的主要动因。具有自主性强、角色意识强、专业权威高、多才多艺等特质的教师是学校教师领导的主要实施者。分布式领导和平行领导是达成教师领导的组织机制。校长和教师领导者往往通过跨层级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托管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对等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权力分离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以及友谊关系中的分布式领导以及同级平行领导、授权平行领导等机制实现教师领导功能。教师领导者的领导权利主要来自个人魅力、校长授权、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力。
另外,本研究在近一年的行动研究中实践并修正了“骨干教师领衔领导团队模式”、“教师合作小组轮流主题报告模式”、“教师专业委员会教师领导模式”以及“高级教师督导会”等教师领导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本研究建议应该在政策制定和学校制度上重视教师领导实践,为教师发展提供领导新路径。在学校内部管理上,为教师领导开辟渠道、拓展领域,在教师领导模式创新上多下工夫,并呼吁理论研究者重视对教师领导的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