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2009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由于广大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比例,而农民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数量上改变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比例关系,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市民化。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影响两个方面。指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知识化等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以体制、制度改革来消除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的一系列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就业政策等等。对于劳动力转移影响方面的研究,侧重点放在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效应的分析上。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总结出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创新劳动力转移模式,制定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评述,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模式与政策涵义以及转移对经济社会影响。其次,以张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客观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应用发展经济学和农民市民化理论从劳动力转移的正面、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从深层次挖掘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努力弱化转移行为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以新的理念和思路促进制度创新来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着重从创新土地流转思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创新城镇化体制、加大财政扶持和完善劳动力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