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陕西蒙古“三大寇”研究
【摘要】:
明朝立国后,蒙古退处漠朔,但实力依旧咄咄逼人,“屡谋兴复”。洪武、永乐时期,国富力强,兵精马壮,蒙古不敢南下牧马。然正统以后,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渐弛,武备尤废,民不知兵,将士厌战,蒙古诸部遂乘时南入河套,西进青海,驻屯松山,酿成明代中晚期陕西蒙古“三大寇”边患。明廷无力收复,乃修边筑堡,因河为固,加强守御,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各自为政。“套寇”、“海寇”、“松寇”与明关系时缓时急、时和时战;蒙古或间来朝贡,或时有侵犯;明朝或整兵出剿,或封赐和议。有明一代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陕西蒙古“三大寇”问题,直至明末,形势大变,明朝与“三大寇”一起走向了灭亡。可以说,在明末东北女真兴起之先,“三大寇”自始至终是明朝的肘腋腹心之患,是明朝民族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拟把明代中晚期陕西蒙古“三大寇”置于一起以时间为序进行研究,力求把“三大寇”的由来、活动及其与明王朝的关系一一料理清楚。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一,明英宗天顺六年即1462年阿罗出入寇河套至明武宗正德五年即1509年:蒙古各部封建主的混战、入套及明王朝的河套防务。
二,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0年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至明神宗万历九年即1581年:“海寇”、“松寇”的兴起、活跃,鄂尔多斯部进驻、经营河套及“三大寇”与明朝的和战。
三,明神宗万历十年即1582年俺答汗逝世至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天聪八年)即1634年:陕西蒙古“三大寇”的没落与明王朝的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