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青海湖环湖区为研究区,借助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NDVI、纹理分析、波段比值法、最大似然法、光谱角度制图(SAM)等方法,对研究区1987年及2006年两期Landset-TM遥感数据影像进行景观类型分层分类信息提取。根据对研究区的野外实地考察,结合相关资料及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分级分类标准,并按照此标准,得到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分类结果。利用ENVI4.5软件计算得到研究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表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矩阵表。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别从缀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对研究区的景观特征和2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当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人为综合因素三个方面,对该区土地沙漠化的驱动力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
(1)本区域的总体景观格局特征为:以潜在的沙漠化土地、湖泊和高寒草甸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其中,潜在的沙漠化土地为该区的主要优势类型,组成研究区景观的基底。
(2)环湖区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807.03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90%,其中以潜在沙漠化土地为主,严重沙漠化土地和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次之,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少。
(3)从1987~2006年研究区内沙漠化土地景观的斑块密度增大,因此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根据对景观斑块面积指数的分析可得出环湖区沙漠化土地的过程呈现正过程的发展趋势。
(4)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出现轻微的减少趋势,其余三种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在非沙漠化土地中以湖泊面积变化最为明显,该区以水体减少而露出的湖滨部分的转型为主,潜在沙漠化转型为辅,而使沙漠化土地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和扩大趋势。
(5)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沙漠化的诱发因素,气候的暖干化是其主要驱动力,人为因素是主导,人口增加为引发人类各种活动的最根本原因,为主要驱动力。
|
|
|
|
1 |
郭丽红;沙占江;马燕飞;张慧超;张婷婷;;环青海湖区20年来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
2 |
王建宏,张龙生,尚立照;甘肃省沙漠化监测结果[J];中国沙漠;2005年05期 |
3 |
张慧超;沙占江;张婷婷;郭丽红;马燕飞;;20年来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
4 |
朱震达;王涛;;中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问题[J];科技导报;1991年04期 |
5 |
毛德华,买买提,魏生贵,赵兴有;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初步探讨[J];干旱区地理;1980年02期 |
6 |
杨文斌;;沙漠化土地逆转初期生态环境变化剖析——以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乡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1991年03期 |
7 |
董玉祥;刘毅华;;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防治的系统诊断[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2年03期 |
8 |
李湖;;中国和地球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浸蚀及濒危野生生物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1994年01期 |
9 |
刘占波;甘肃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思考——以张掖市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0 |
韩吉辰;战胜“黄风怪”的新武器[J];知识就是力量;2005年08期 |
11 |
窦贤;;沙漠化正在吞食中国的西北角[J];环境教育;2006年06期 |
12 |
阿依先木·司马义;吐尔逊·哈斯木;祖木拉提·伊布拉音;马木提江·卡日;曼尼萨汗·吐尔隼;;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1期 |
13 |
朱震达;刘恕;杨有林;;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J];地理科学;1984年03期 |
14 |
张富裕,王建国;白城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及其防治途径初探[J];中国沙漠;1986年01期 |
15 |
吴焰;;北部有条生死线——中国“三北”治沙大写真[J];时代潮;1994年04期 |
16 |
闫德仁;杨文斌;;沙漠化土地治理程度等级指标的探讨[J];中国沙漠;2006年05期 |
17 |
;世界环境灾难的每分钟[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1年02期 |
18 |
寿伟权,李烈,周洁,张秀英,赵艳华;我国沙漠化土地整治基本模式的探讨[J];中国沙漠;1992年03期 |
19 |
张祥平;直线发展要回头[J];森林与人类;2001年07期 |
20 |
王涛;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3.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J];中国沙漠;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