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的内隐学习效应及其表征机制
【摘要】:近年来,认知心理学领域始终存在这样一个争论,知识的获得多大程度上是模式依赖(modality-dependent)或多大程度上是抽象表征(abstract representation)的。一些研究发现内隐学习效应不仅能够跨字母迁移,而且能够跨通道迁移(TunneyAltmann,2001; Kirkham, et al.,2002),刺激的表面特征或输入的感觉通道并不影响内隐学习(Pena et al.,2002),即认知表征具有模式通用性(modality-general)特征(Pylyshyn,1989)。然而,一些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发现内隐学习不仅对刺激特征敏感(ChangKnowlton,2004),而且具有感觉通道特异性,即不同感觉通道的内隐学习有着本质的差异(ConwayChristiansen,2005,2006,2009;Emberson,2011)。这些结果表明认知建立在模式特异的感觉运动机制的基础上。毋庸置疑,内隐学习到底是具有模式特异性还是具有模式通用型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而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模式的比较上(Gebhart et al.,2009; MitchelWeiss,2010; Weiss et al.,2009),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生活在多重感觉刺激的环境中,知觉环境很少局限于一个模式的刺激或一个信息源(SteinStanford,2008),很可能视觉和听觉同时都在进行着内隐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刺激多重通道输入时,每个通道各自的内隐学习状况并进行比较,探讨多模式输入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独立地加工,从而为其加工机制提供证据。
研究以148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人工语法为学习任务,探讨双重内隐学习是否被独立加工。结果发现:(1)单独呈现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时,视觉(p0.001)和听觉(p0.01)均存在显著的单通道内隐学习效应。(2)视听双通道同时呈现具有相同语法规则的刺激时,视觉内隐学习效应边缘显著(p0.1),听觉内隐学习效应显著(p0.05),且与单通道内隐学习效应无显著差异(ps0.05)。(3)视听双通道同时呈现不同语法规则的刺激时,视觉和听觉内隐学习效应均显著(ps0.05),且与单通道内隐学习效应无显著差异(ps0.05)。
结论:被试能够同时跟踪呈现在视听两个通道且不论规则是否相同的两套序列,表明学习者具有多重感官的内隐学习能力;多重模式的内隐学习可以独立发生,可能表明多重学习子系统的存在。
|
|
|
|
1 |
唐菁华;孙连荣;陈维雯;郭秀艳;;测验方式对内隐规则提取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
2 |
李德忠;刘永芳;;再认记忆中的概率学习效应:加工分离框架[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
3 |
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年03期 |
4 |
魏知超;郭秀艳;;间接HCD范式下的态度形成[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
5 |
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J];应用心理学;2001年03期 |
6 |
刘永芳,赵海,李莉;内隐学习研究的现状及其争议[J];心理学动态;1998年02期 |
7 |
张卫;内隐知识表征的性质与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年04期 |
8 |
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
9 |
黄艳华,王大伟;一种全新取向的学习模式——内隐学习[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0 |
叶国萍;内隐学习研究的现状及问题[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1 |
唐宝春;郑霞;;浅谈内隐学习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3期 |
12 |
李祚;;人工语法内隐学习加工自动化特征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
14 |
刘耀中;论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
15 |
胡琳丽,刘永芳,于广涛;某些应用领域中内隐学习现象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年01期 |
16 |
刘耀中;内隐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
17 |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
18 |
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
19 |
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
20 |
戴雪梅;言语领域内隐认知研究述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