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草地上部分系统提取分离异黄酮及叶绿素生产工艺研究
【摘要】: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癌、类雌激素及抗雌激素、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在保健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甘草叶中含有异黄酮类化合物。
本文研究甘草地上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甘草叶异黄酮的分离提取工艺,开发出甘草叶异黄酮产品,并制定了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对甘草叶叶绿素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
甘草叶异黄酮提取,采用单因素动态实验法优化条件,比较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溶剂用量及溶剂浓度四个因素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90%乙醇,液固比8:1,70℃提取三次,各3h、1h和1h,浸膏异黄酮含量1.2%,得率14.5%。增加搅拌会缩短提取时间。
异黄酮与叶绿素分离,比较萃取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树脂法优于萃取法。比较四种不同型号树脂对异黄酮和叶绿素的分离富集效果。确定HPD100型大孔树脂分离异黄酮和叶绿素最佳工艺:柱宽与柱高之比约为1:4时,聚酰胺拌料(1:2)与吸附大孔树脂质量比1:5,50%乙醇2BV和90%乙醇4BV可以将异黄酮与叶绿素完全分离,得到异黄酮样品A含量10%。二氯甲烷解吸树脂吸附的叶绿素。
硅胶柱层析和聚酰胺柱层析纯化异黄酮比较。确定硅胶柱层析纯化异黄酮的工艺,得到异黄酮样品B,含量22%,收率38%,总得率3%。
甘草叶叶绿素的利用研究。
在甘草叶综合利用研究基础上进行初步工业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Q464
|
|
|
|
1 |
杨玉梅,覃建民,徐继辉,应康,张长在;甘草总黄酮对大鼠血栓形成和凝血时间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2 |
薛长晖,王佩维,姚晨之,蒋永红;大孔树脂与黄酮类化合物的固液界面吸附性能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2期 |
3 |
李明;甘草的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4 |
杨继生,何学志;叶绿素铜钠盐的性质、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02期 |
5 |
叶怀义,龚赋岚,尚明,纪红蕊;甘草黄酮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6 |
张妍,李厚伟,张永春,袁淑华,杨宝峰;山楂中总黄酮几种提取分离方法的考察及含量测定[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7 |
崔力剑,黄芸,杜淑娟,牛丽颖,王鑫国,李云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中异黄酮的含量[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年03期 |
8 |
李树殿,富力,鲁岐,邱春;乌拉尔甘草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9 |
姜爱莉,孙利芹;降香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活性研究[J];精细化工;2004年07期 |
10 |
李冬菊,林阳;山楂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鉴别[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7期 |
|
|
|
|
|
1 |
马晶;辛秀兰;张薇;兰蓉;刘俊英;;刺囊毛霉对甘草次酸的微生物转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2 |
杨鹤松;;黄芩茎叶总黄酮对LA795小鼠肺腺癌的抑制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3 |
潘东海,谷会岩,孙慧珍;毛榛资源利用与开发前景[J];中国林副特产;1999年01期 |
4 |
赵龙铉;张晓翠;赵春晖;沈平;杨君微;唐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5 |
李传勋,周琴,高广猷,李卫平;银杏叶黄酮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6 |
张丽华,高丽娟,林炳昌;鞍山地区山榛子树皮中紫杉醇的提取[J];福建分析测试;2003年02期 |
7 |
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刘晓媛;萃取淫羊藿挥发油的实验与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5年10期 |
8 |
胡君;吴洋;赵长崎;巨勇;;18β-甘草次酸A环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9 |
李明;甘草的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0 |
冯世江;李春;李晖;王小艳;;葡糖酸苷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
|
|
|
|
|
1 |
李纯,范军,郭宁;银杏叶总黄酮提取测定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1998年03期 |
2 |
何海燕,杨冬妮,钱程,袁洪生,孙久荣;银杏类黄酮对大鼠脑损伤后机能改变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2年02期 |
3 |
李传勋,周琴,高广猷,李卫平;银杏叶黄酮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4 |
刘利萍,张淑蓉,代大煜;竹叶制取叶绿素铜钠盐的工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5 |
林秀兰,郑德勇,高君强;香蕉叶制取叶绿素铜钠盐工艺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6 |
吕建林,陈如凯,张木清,李才明,廖建峰;甘蔗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比叶重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7 |
项光亚,郝巧玲,袁津玮,周宜开;金丝桃清除活性氧作用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8 |
高国栋;;脑损伤与自由基病理学[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9年01期 |
9 |
俞灵莺,李向荣;植物黄酮类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6期 |
10 |
朱俊东;大豆异黄酮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年05期 |
|
|
|
|
|
1 |
邬建国;贾伟彦;谈方志;朱之光;胡杨;张晓昱;;葛根渣异黄酮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2 |
东惠茹;孙军明;丁安林;常汝镇;;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利用[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
3 |
陈贵林;李建文;何洪巨;;蔬菜类黄酮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
4 |
李玉山;王经安;;正交实验优选红车轴草总异黄酮提取工艺[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5 |
张德良;方雪娟;;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异黄酮性能的检测分析[A];2006年新型化纤原料的生产及在棉纺织行业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6 |
杜文华;陆娟;段雪梅;刘晓玲;;氮磷肥对红三叶中异黄酮产量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7 |
易金鑫;徐照龙;张大勇;何晓兰;Zulfiqar Ali;朱虹润;马鸿翔;喻德跃;;GmCHS8和GmIFS2基因共同决定大豆中异黄酮的积累[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8 |
何煜波;贾晓磊;姜爱丽;胡文忠;;不同菌种发酵大豆产品的比较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9 |
郑丽娜;曲颖;;发芽对绿豆营养成分的影响[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10 |
余礼碧;王战利;;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效[A];四川省营养学会1999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