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荒漠鼠类体内寄生虫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人兽共患病危害严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动物性寄生虫病都可以引起人的感染,所以对寄生虫宿主及其传播途径的研究实属必要。鼠类作为一种与人共生的小型哺乳动物,其生物机理和生态习性均与人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一些人体寄生虫如利什曼、弓形虫、膜壳类绦虫、肝毛细毛虫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因而对鼠类内寄生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野栖鼠类的寄生虫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体外寄生虫上,在区系和分类方面,已作了不少工作。但有关鼠类内寄生虫的研究,特别野生鼠类内寄生虫的研究资料比较缺乏,尤其内陆干旱荒漠地区鼠类内寄生虫的生态特征研究,很少有人涉足。
自2004 年4 月—2004 年10 月采用铗捕法,对南疆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准噶尔盆地两个生态站所在地,木垒草原和博乐山区的野栖和家栖鼠类及一些鸟兽体内寄生虫进行了调查。共剖检标本10 科21 属28 种995 只,其中鼠类4科15 属21 种963 只,阳性16 种127 只,感染率为13.19%;还有其他兽类(白腹麝鼩、塔里木兔、白鼬、艾鼬)3 科3 属4 种22 只,阳性2 只,鸟(沙鶺、麻雀、戴胜)3 科3 属3 种10 只、阳性未检出。共检出129 只感染内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2.96%,检出线虫17 种、棘头虫1 种,绦虫15 种,共33 种内寄生虫。通过对其区系、流行病学、生态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1、寄生虫的分布具有地区专一性和宿主专一性;
2、寄生虫的感染率大小和宿主年龄,种类,分布地区,季节有关,与性别无关;
3、寄生虫病具有从原始荒漠鼠类向人工林、农田、居民区鼠类传播,进而传播给人的趋势;
4、寄生虫可使宿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影响,通过降低肥满度来降低
|
|
|
|
1 |
瞿旭久;陈金水;;甘肃猪体内寄生虫的调查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63年04期 |
2 |
倪士濂;饲料拌药驱治鸡体内寄生虫[J];新农业;1983年19期 |
3 |
王同仁;盐酸左旋咪唑驱除育肥牛体内寄生虫效果观察[J];黄牛杂志;1999年03期 |
4 |
王恩文;周长福;王吉;王志生;张秀娟;;体内寄生虫引起牛胃穿孔的诊断报告[J];中国畜禽种业;2009年05期 |
5 |
张治安;句容县猪体内寄生虫的初步调查[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1994年04期 |
6 |
杨风劲,韩文俊,王佩良,韩先桂,顾勇;盱眙县黄牛体内寄生虫调查及防治[J];畜牧与兽医;1998年01期 |
7 |
何绍江;李翠蓉;;丙硫咪唑驱除蛋鸡体内寄生虫的效果[J];今日种业;1986年02期 |
8 |
姚德法;蒋锁俊;刘从盈;俞阿凤;;鹌鹑寄生虫的调查报告[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9年06期 |
9 |
施春靖;;猪寄生虫的危害及其防治注意事项[J];养殖技术顾问;2010年10期 |
10 |
迟长春;农家养猪驱虫、洗胃和健胃的重要性[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1999年07期 |
11 |
严;;猪的“怪病驱虫”简论[J];养殖技术顾问;2006年07期 |
12 |
冀锡霖;毛乃憘;郝怡;朝克图;;用“敌百虫”驱除家畜体内寄生虫[J];中国农业科学;1959年06期 |
13 |
熊刚华;;集约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感染及防治[J];养猪;1993年03期 |
14 |
罗岳雄;;广东首次发现中蜂体内寄生虫[J];中国蜂业;2006年09期 |
15 |
杨建发;毕保良;赵平;邹丰才;;昆明市北郊放养鸡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16期 |
16 |
刘建丽;侯志军;华育平;刘丹;王伟;;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猫科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调查[J];野生动物;2007年03期 |
17 |
;鸡新城疫予防接种同时驱治体内寄生虫病[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3年02期 |
18 |
张毅强,李开平,吕素云;越霉素A对肉用仔鸡体内寄生虫的防制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1988年03期 |
19 |
王进成,张壮志,古努尔·吐尔逊,俞进,石保新,党新生,席耐,古丽仙,宋迎春,韩俊杰,陈长明,苗英;5%AVM水悬液对绵羊胃、肠道线虫驱除试验[J];草食家畜;2002年02期 |
20 |
代敏;王雄清;陈希文;郭文宇;甘潇;张华;;绵阳市奶牛内寄生虫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