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评价
【摘要】:
本文来源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风险及治理途径研究》,作者于2004年6月—2005年4月参加该项目研究,在项目负责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了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评价的研究。
在对黄河下游悬河现状、决溢风险评价有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的影响因素应当包含水沙运动、区域地壳稳定性、河势演变和堤防稳定性4个方面,并从这4个方面建立了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综合评价模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不同洪水情景下黄河下游悬河的决溢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具有以下分布规律:(1)决溢风险随着洪水量的增大而增高;(2)决溢风险随河型的沿程变化而降低;(3)决溢风险较大的河段集中在游荡型河段;(4)游荡型河段南岸的决溢风险相对较高;(5)弯曲型河段北岸决溢风险高于南岸。评价结果同时表明,从水沙运动、区域地壳稳定性、河势演变和堤防稳定性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黄河下游悬河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影响因素众多、作用机制复杂的悬河决溢风险问题;运用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使黄河下游悬河不同空间位置的决溢风险得到了量化,可以客观地反映黄河下游河道不同空间位置决溢风险的差别,对于指导防洪和河道治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
|
1 |
皇甫行丰,张晨霞,刘新号,阎震鹏,田良河;黄河河南段悬河稳定性评价[J];人民黄河;2003年04期 |
2 |
皇甫行丰,田良河,刘新号;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因素分析[J];世界地质;2003年01期 |
3 |
戴其祥,王学潮,李金都;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地质勘测的思考[J];人民黄河;2000年12期 |
4 |
谢鉴衡;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J];泥沙研究;1999年01期 |
5 |
朱嘉伟,赵云章,闫振鹏,徐莉,田明中;黄河下游河道地貌分形分维特征研究[J];测绘科学;2005年05期 |
6 |
刘俊;梁智明;;浅析黄河内蒙古段“悬河”的治理[J];内蒙古水利;2008年01期 |
7 |
;中国最高的悬河及其成因[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0年12期 |
8 |
闫震鹏;;地质构造对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的控制作用[J];人民黄河;2009年07期 |
9 |
张书龙;杜延丰;常顺山;;“二级悬河”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
10 |
冯普林,石长伟,张广林;渭河“2003”洪水灾害及其减灾措施的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年01期 |
11 |
林秉南,周建军,张仁;引海水冲刷河口治理黄河下游[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4期 |
12 |
侯宏冰;刘长礼;叶浩;董华;张云;焦红军;姜建梅;裴丽欣;郭娇;;黄河下游悬河温县段河水位变化对侧渗的影响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05期 |
13 |
颜世强;王彦俊;刘桂义;尤孝才;;基于模糊数学的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J];人民黄河;2008年01期 |
14 |
郭秀岩;韩祥银;王心兵;;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4期 |
15 |
陈书文;苏红瑞;许仙娥;;巴基斯坦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地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0年03期 |
16 |
侯杰;李香云;杨力行;;利用河流选择性冲刷原理下降黄河悬河——加压液化输沙专利简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7 |
;新品[J];市场观察;2010年09期 |
18 |
林景星;;清水出,黄河宁——谈用生态环境地质规律根治黄河[J];科技潮;1999年12期 |
19 |
时运华;;我与旅顺西站共奋进[J];鸭绿江(下半月版);2007年10期 |
20 |
丁家桐;;江淮运河画廊[J];治淮;1991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