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绿洲典型区自然覆被及其土壤盐分研究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当今世界上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世界性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新疆地区是受盐渍化、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盐渍化的发生和发展早已成为制约新疆尤其是新疆南部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选择塔里木盆地南缘于田绿洲西部的喀尔克乡为研究区,并以该区内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38个自然植被样点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资料收集和实验室数据测定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排序和分类等数量学的传统生态学方法来描述植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典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于田绿洲不同植物群落及其土壤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统计特征值分析与比较。运用Excel、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按照研究区各样点的地形、地貌、植物类型、植被盖度等特征的差异,将样点分为以下六种不同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胡杨群落、柽柳群落、盐碱地、枯死的柽柳。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根据研究区盐土的盐分分级划分标准,得出该研究区所选自然植被的样点区盐渍化程度是比较严重的,其中特重盐土和重盐土所占比例高达59.4%;根据土壤盐分分类,研究区内所选样点的土壤盐分以氯化物和硫酸盐-氯化物为主。
2.根据研究区各样点的地形、地貌、植被盖度等特征,综合得出该区盐土的主要类型有五类:草甸盐土、典型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余盐土。
3.通过对研究区各样点地形地貌、植物类型、植被盖度等特征的差异分为六种植物群落,并将不同植物群落与其土壤盐分的比较分析得出:
①不同植物群落在土壤各层的盐分受植被类型的影响,全剖面盐碱地的总盐最大,胡杨最小;
②全剖面各植物群落的不同可溶盐离子的差异较大,表现各异;HCO3-、CO32-、Ca2+等离子的含量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很小。SO42-在芦苇群落最大,Cl-含量在盐碱地最大。pH均大于8,枯死的柽柳最高,胡杨群落最低。
③芦苇群落和枯死的柽柳以硫酸钠型盐为主,其他植物群落均为氯化物型盐。
4.通过对植物群落中典型植被(芦苇)的土壤盐分做数理统计分析可见:
①Cl~-和Na~++K~+在整个剖面的各个层次的变异性都较强,而pH值全剖面均表现弱变异性,其余离子基本都呈中等变异性。
②土壤全剖面总盐、各盐分离子、pH的相关关系表明:全盐与SO_4~(2-)、Na~++K~+和HCO_3~-相关性显著;Cl~-和K~++Na~+相关性最为显著。芦苇群落的土壤盐分主要是氯化物钠型盐组成。
|
|
|
|
1 |
彭敏,赵京,陈桂琛;青海省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J];植物生态学报;1989年03期 |
2 |
吴仁润;徐学军;;我国云南南部种植臂形草对飞机草耕作防治的研究[J];草业科学;1992年05期 |
3 |
史海静;温仲明;;延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物种空间分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6期 |
4 |
王晗生;;黄土高原环境异质性与植被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
5 |
卢筱莉;郭靖;宁虎森;吉小敏;高明月;;克拉玛依市减排林区外围自然植被数量特征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0年04期 |
6 |
傅庆林,罗永进;低丘红壤地区植被恢复及生态效应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5年02期 |
7 |
李细牛;肖小华;马军;张顶荣;;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自然植被分布及演替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8 |
张春梅;焦峰;温仲明;林坤;王信增;;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9 |
;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沙漠植被破坏[J];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01期 |
10 |
赵克金,王永奎,赵继锋,左光辉;试论自然植被在长沙市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7年04期 |
11 |
杨学军;浅谈自然植被在大理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2年04期 |
12 |
郑坚端;海南岛儋县宝岛新村自然植被的变迁及其对环境的某些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1982年03期 |
13 |
周广胜,郑元润,陈四清,罗天祥;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J];林业科学;1998年05期 |
14 |
史学刚;;应该保护乌海市的自然植被[J];内蒙古林业;1992年03期 |
15 |
朱智良,彭世揆;大面积遥感植被成图方法的述评(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6 |
梁忠纪;;宁明县的植被种类和生态现状[J];广西农业科学;1981年10期 |
17 |
张宪洲;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J];资源科学;1993年01期 |
18 |
瓦哈甫.哈力克;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海米提.依米提;;于田绿洲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01期 |
19 |
田旗;;上海自然植被季相与城市绿化[J];园林;2006年02期 |
20 |
鞠鹏;;干旱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1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