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化学特征的初探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中微粒的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对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日益关注,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证实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水平的增加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乌鲁木齐市是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非常严重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非常严重。
本研究从2007年10月24日至12月11日在乌鲁木齐市6个不同环境质量功能区选择采样点,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采用扫描电境、X射线衍射能谱进行元素的主要成分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TSP多以球形和圆形存在,其矿物颗粒分为6种不同类型:“富Ca”颗粒占38%、“富Cl”颗粒占18%、“富Al”占36%、“富Fe”占4%。经分析证明乌鲁木齐市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主要来自土壤、扬尘和矿物质的燃烧;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6个不同采样点采用日本产NL20型撞击分级采样器采集粒度PM2.5-10和PM2.5的大气颗粒物,用离子色谱(IC),双道原子荧光光谱(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ICP-AES)等分析手段分析出PM2.5-10和PM2.5样品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和6种重金属元素,并对其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
从2008年9月至2010月2年在新疆大学本部设置采样点,采集可吸入颗粒物,分析研究其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PM2.5和PM2.5-10的质量浓度的范围分别为38.2-468.7μg/m3、20.8-243.1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134.2μg/m3、69.2μg/m3;可吸入颗粒物水溶性离子(SO42-、NH4+、NO3-、Cl-、Ca2+、Na+、K+、Mg2+)在细粒子(PM2.5)和粗粒子(PM2.5-10)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38.2-468.7μg/m3和20.8-243.1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134.2μg/m3,69.2μg/m3; PM2.5-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42-、NH4+和NO3-为主,分别占PM2.5-10和PM2.5总水溶性离子浓度37.3%、24.5%、14.1%和42.6%、20.8%、13.9%;离子之间相关系数表明在PM2.5中NH4+与NO3-和SO42-的相关性相当高分别是0.70和0.66,各在细PM2.5中NH4+与NO3-和SO42-的相关性也很高分别是0.89和0.93,可以认为铵的硫酸盐和硝酸盐是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主要存在形式。
为进一步分析水溶性离子来源,采集了6种源样品并分析了8种水溶性离子,建立了道路尘、土壤风沙尘、扬尘、建筑水泥尘、燃煤尘、汽车尾气尘、燃油尘等六种源类的PM2.5-10和PM2.5水溶性离子成分谱,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确定了乌鲁木齐市PM2.5-10和PM2.5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PM2.5-10和PM2.5两种颗粒物中燃煤尘的贡献率最大,分别是21%和25%,这表明燃煤尘是乌鲁木齐市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所采集样品的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初步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能检测出来的多环芳烃有萘、苊、二氢苊、菲、芴、蒽、萤蒽、芘、苯并(b)萤蒽、二苯并(a,h)蒽等10种。在PM2.5中这10种多环芳烃的检测出浓度范围6.5~224.7ng/m3之间,平均为46.4ng/m3;在PM2.5-10中10种多环芳烃的检测出浓度范围0.2~244.0ng/m3之间,平均为49.9 ng/m3。
|
|
|
|
1 |
陈作帅;王章玮;张晓山;;北京市典型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汞的浓度水平和粒径分布[J];环境化学;2007年05期 |
2 |
张宁;离子色谱法对TSP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测定方法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3年03期 |
3 |
张宁,魏群;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2年02期 |
4 |
张宁,吴仁铭;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研究[J];环境化学;1994年05期 |
5 |
亚力昆江·吐尔逊;迪丽努尔·塔力甫;阿不力克木·阿布力孜;阿布力孜·伊米提;;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PM_(10-2.5)、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特征[J];环境工程;2010年S1期 |
6 |
韩月梅;沈振兴;曹军骥;李旭祥;赵景联;刘萍萍;王云海;周娟;;西安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化学;2009年02期 |
7 |
黄微;肖美;何宗健;;大气颗粒物对城市污染的危害与预防[J];江西化工;2006年04期 |
8 |
林国珍;大气颗粒物的表征研究方法[J];干旱环境监测;1988年04期 |
9 |
王彦,侯春芳,胥学鹏;在线树脂富集-AAS测定大气颗粒物中铅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3期 |
10 |
陈魁;姚从容;;滨海新区局部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
11 |
赵金平;张福旺;徐亚;陈进生;;滨海城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
12 |
陈魁;董海燕;姜伟;蒙海涛;张园;;滨海新区大气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年01期 |
13 |
董淑萍,金祖亮,李玉琴,竺迺愷,徐晓白;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与多环芳烃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
14 |
顾永祚;叶毓琼;陈敦和;王永明;陈攀江;;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研究[J];四川环境;1989年04期 |
15 |
;不同排放源对大气颗粒物贡献率的定量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1990年04期 |
16 |
孙庆瑞,王美蓉,王彤文,林俊;大气颗粒物对酸雨的作用[J];环境化学;1991年01期 |
17 |
王丽文,王云艳;离子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及地表土中阴离子的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3年03期 |
18 |
刘咸德,贾红,齐建兵,张冀强,马倩如;青岛大气颗粒物的扫描电镜研究和污染源识别[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3期 |
19 |
王琳,张峰,陈建民;大气颗粒物及氧化物对CS_2的催化氧化作用[J];中国科学B辑;2001年04期 |
20 |
陈昌国,詹忻,李纳,孟梅,叶晓红,刘远立,秦茂钊,朱彤;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离子及物相组成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