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驱动下于田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加剧,干旱区生态环境经历了相应的变化。研究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相映,找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从而提供维护和改善于田绿洲的生态环境对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文在大量的数理统计,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于田绿洲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演变研究,探讨该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互动模式,从而人口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分六大部分。在第一大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并研究区域概况等内容。
第二大部分:从概念入手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利用研究区域有关统计数据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借助模糊数学方法对研究区域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代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大部分:从分析人类活动的含义涵、特点以及演变特征出发,利用数学模型,借助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研究区域1949-2000若干年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并分析人类活动各因素的动态变化特征。
第四部分:分析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作用。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度演变的灰色关联性,并分析人类活动在绿洲土地和植被环境变化的中的驱动作用。
第五部分:根据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提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决策分析。
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在过去的60年于田绿洲生态环境一直在处于极强脆弱状态。总体上,绿洲生态环境没有发显著变化,可生态脆弱度略微减少,生态环境局部好转。
60年来于田绿洲人类活动一直保持波动性增强的趋势。社会因素的增加速度最快,其次是经济因素的增加速度,文化因素的增长速度为最慢。人类活动是于田绿洲生态环境演变最主要的驱动力。人类活动在绿洲土地环境环境和植被环境的变化具有显著贡献。绿洲生态环境的演变绝大程度上由人类活动强度来决定。
为提高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益,首先要主动地提高人类增利性活动强度,改善生态环境。其次,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此目标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脱离贫困、提高教育水平、控制人口、加大经济投资是该地区首要考虑的问题。
|
|
|
|
1 |
“西北生态建设战略”课题组;当代西北生态环境演变的现状、趋势与成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4期 |
2 |
王让会;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概念模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3 |
樊自立,马英杰,季方,王让会,张惠;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演变及整治途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
4 |
陈丽华;毕琰玲;;浅议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5 |
;1984年第1—6期总目录[J];生态学杂志;1984年06期 |
6 |
陈强,陈正江,张兴国,刘晓;艾比湖沿岸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生态价值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张树彬;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8 |
刘亚传;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1984年03期 |
9 |
裴应东;;公元12世纪之前渭水上游生态环境演变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6期 |
10 |
张蓉珍;张幸;;渭河流域陕西段近50年生态环境演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
11 |
王红;张松林;;GIS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03期 |
12 |
张巧显;柯兵;刘昕;刘国华;吴钢;;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13 |
苏里坦,宋郁东,张展羽;近40a天山北坡气候与生态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干旱区地理;2005年03期 |
14 |
封玲;汪希成;;人口变动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西北人口;2010年02期 |
15 |
王秀艳;詹黔花;刘长礼;刘平贵;侯宏冰;张云;张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石家庄段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6期 |
16 |
赵慧颖;;呼伦贝尔沙地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
17 |
赵景柱;崔胜辉;颜昌宙;郭青海;;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J];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
18 |
刘明成;万国北;;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和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
19 |
秦树辉,韩秀珍,郝润梅;内蒙古西桌子山新生代以来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年04期 |
20 |
商翎;张志斌;高飞;卞雄飞;康庄;;人类工程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一带生态环境演变为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