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人类对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展,对土壤有机碳的关注度日益升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对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密度、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等进行不断深入的发掘。由于土壤空间异质性很强,对小区域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选取了乌鲁木齐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原因在于该流域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区、沟谷、山前平原兼备,土壤类型齐全。对野外采集的土壤剖面的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容重、碳氮比、氮、磷、粘粒百分比和pH值,将测定值与权重运算后得到土壤剖面各项指标含量,用SAS9.2作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布分析;之后用MATLAB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中心化;再运用统计学原理,使用统计学方法及SPSS16.0统计软件对各项数据指标做相关分析、回归模型、各项检验及逐步回归。
同时搜集温度、降水量、植被等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逐一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将海拔高度和温度分别与土壤有机碳进行回归分析,找到定量化的关系;通过对降水量趋势面的分析,找出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趋势;通过比对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土壤上着生的植被对该种土壤中所含有机碳的影响。
得到结论是,在研究区域内,灰褐色森林土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氮比、氮素都高,容重、磷素、粘粒百分比和pH都较低,是该区质地好,有机碳含量高的土壤。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和山地黑钙土是有机碳较高,质地较好,呈中性的土壤。而山地栗钙土和山地棕钙土则是相对干旱,有机碳储量少,呈强碱性的疏松土壤。
对土壤有机碳有决定性影响的理化因子是氮、易氧化有机碳、碳氮比和pH值,其中正向影响最大的是氮,负向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它相关性强的因子有容重和粘粒百分比。在分别讨论海拔高度、温度与土壤有机碳关系时,发现海拔与温度都深刻影响着土壤有机碳,但综合分析过程中,温度的影响被忽略,理论上的原因在于综合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实际上的原因在于海拔高度直接决定了温度在该区域的表现,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综合模型无法准确反映这一点。降水趋势是东北少,西部、南部较多,低山区降水少,高山区略多,中山区最多,与有机碳含量分布相似。研究区内,植物种类丰富,覆盖度高,主要植被为针叶林、阔叶林和草类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植被单一且稀疏,主要是砾质旱生的各种禾本科植物及灌木、小灌木的区域,有机碳含量低。
|
|
|
|
1 |
严振英,李浩;试论高山草甸土及其与草畜的关系[J];甘肃农业科技;1994年12期 |
2 |
左克成,乐炎舟;青海高山草甸土的形成及其肥力评价[J];土壤学报;1980年04期 |
3 |
杨涛,姜文波;高山草甸土多糖的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1990年01期 |
4 |
乐炎舟;鲍新奎;张金霞;赵宝莲;;高山草甸土营养物质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1980年03期 |
5 |
左克成;谢文忠;;青藏高原杂多地区草场土壤及其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1981年03期 |
6 |
杨涛,姜文波,孙希春,杜伊光,李玉英;不同植被类型高山草甸土呼吸作用的研究[J];土壤学报;1989年02期 |
7 |
鄢燕,张建国,张锦华,范建容,李辉霞;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
8 |
盛海彦;李松龄;杨改河;冯永忠;曹广民;;高山草甸土壤放线菌分离方法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6期 |
9 |
刘寿坡;;博格多山北坡云杉林下土壤的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1958年02期 |
10 |
徐明岗,张建新;太白山北坡土壤性质研究[J];土壤肥料;1992年06期 |
11 |
刘寿坡;;横断山脉的高山灰化土[J];土壤学报;1960年02期 |
12 |
罗贤安,李香兰;太白山山地土壤的腐殖质研究[J];土壤学报;1979年04期 |
13 |
曾光华;朱伟;许波;张雄伟;张炳谦;聂青平;曾青;;江西沟天然草场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6年01期 |
14 |
齐贵新;蔡文成;;大通县东峡林区土壤调查报告[J];青海农林科技;1988年01期 |
15 |
徐明岗;张建新;赵一庆;;太白山北坡森林土壤性质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3年02期 |
16 |
倪吾钟,龙新宪,孙琴,何积秀,杨肖娥;菜园土壤锌营养状况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年06期 |
17 |
倪吾钟,孙琴,龙新宪;菜园土壤中的铜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年03期 |
18 |
罗彩云,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CHAN Yin,樊丽琴;水土保持耕作下陇东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动态[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4期 |
19 |
林超峰;陈占全;薛泉宏;来航线;陈来生;张登山;;青海三江源区植被退化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
20 |
王朝华;;拉脊山土壤营养成分垂直分布状态分析[J];草业与畜牧;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