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与粮棉间作系统内的光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采用加拿大Regent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WinSCANOPY冠层分析仪和英国Delta公司生产的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在对杏与粮棉间作系统内的光分布特征、光分布时空窗变化和影响光分布因素观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光分布的日变化和时节变化规律,间作系统间作物光响应曲线和间作系统时空窗大小的关系及间作走向、树高、冠幅、树形等对光分布的影响。揭示了杏与粮棉在间作系统中光的竞争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受杏树行遮阴的影响,杏与粮棉间作系统光合有效辐射(PAR)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间作系统中间最高,从中间向两边逐渐递减;间作系统东侧比西侧先到达光合有效辐射最高值。5-8月,光合有效辐射时节变化呈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在间作系统透光性上,不同株行距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随杏物候期(花期到果实成熟期)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到果实成熟期后略有下降。天空开度(DIFN)随物候期逐渐减小,到果实成熟期后略有上升。自然开心形、Y字形和疏散分层形三种树形从展叶期到收获期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大到果实成熟期后逐渐减小,天空开度逐渐减小到果实成熟期后逐渐增大。
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冬小麦光合速率逐渐增大,到1000-1200μmol·m-2·s-1时达到光饱和点,棉花在1400μmol·m-2·s-1左右,高于冬小麦。随着杏树株行距的减小,树高的增加和冠幅的扩张,杏与粮棉间作系统间作物“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株行距1.5m×4m,树高5.1m、冠幅3.0m和株行距2m×4m,树高5.4m、冠幅3.4m的间作系统内没有出现棉花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说明这两种株行距的光照条件不能充分发挥间作物的光合碳同化能力,无法满足棉花对光的需求。
通过对影响杏与粮棉间作系统内光分布因素的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决定杏与粮棉间作系统内光分布情况。随着树高的增加,冠幅的扩大,透光率减小,杏树遮阴严重;株行距越大,透光性越好;由于太阳自西向东移动造成东西走向间作的受光远小于南北向。自然开心形、Y字形和疏散分层形三种树形在株行距、树高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冠幅越大,枝开张角度越大。其中枝开张角度疏散分层形最小,Y字形其次,自然开心形最大。透光性由大到小依次是自然开心形、Y字形和疏散分层形。
|
|
|
|
1 |
肖靖秀;曾广飞;汤利;郑毅;;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硅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1期 |
2 |
沈洁,董召荣,朱玉国,冯继明,李晓玲;茶树—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3 |
高阳;段爱旺;刘浩;刘战东;申孝军;;间作条件下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
4 |
师尚礼;祁娟;;苜蓿间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0年06期 |
5 |
贺佳;安曈昕;韩学坤;吴伯志;;间作群体生态生理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1年04期 |
6 |
褚贵新,沈其荣,王树起;不同供氮水平对水稻/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行为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
7 |
林超文;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四川间作地区作物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英文)[J];生态学杂志;2007年07期 |
8 |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陈金平;王和洲;刘战东;;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土面蒸发规律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
9 |
林培群;余雪标;李叶;曹磊;;桉农间作系统树影变化特征研究[J];热带生物学报;2010年01期 |
10 |
周桃华;蔡以纯;;棉花群体冠层PAR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联性研究[J];棉花学报;1992年01期 |
11 |
卢琦,方立红,赵体顺,赵义民,李树人;农桐间作光合有效辐射传输模拟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2 |
刘建栋,郑国生,卢布,樊广华;大豆花荚期冠层晴天光谱特征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年04期 |
13 |
周桂夙,肖靖秀,郑毅,汤利,朱有勇,李隆,杨进成;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对钾的吸收及对蚕豆赤斑病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4 |
邓松录;狄晓艳;王孟本;陈建文;张伟峰;任建中;周玉泉;刘存平;;杨树无性系光合特征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6年05期 |
15 |
张淑勇;夏江宝;周泽福;张光灿;;不同水分条件下紫藤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7年03期 |
16 |
刘自红;苏海鹏;汤利;;间作环境中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特征[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7 |
王艳;王兰兰;马莲菊;陶思源;代保清;于龙;;紫外线(UV-C)辐射对早熟禾生理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
18 |
林同保;曲奕威;张同香;张慧娜;崔国金;;玉米冠层内不同层次对光能利用的差异性[J];生态学杂志;2008年04期 |
19 |
陈永山;戴剑锋;罗卫红;邰翔;韩利;米晓洁;丁琪峰;卜崇兴;;叶片氮浓度对温室黄瓜花后叶片最大总光合速率影响的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
20 |
姚男;尤海涛;张秀兰;任跃英;刘晓坤;曾祥云;;林下人参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