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的研究
【摘要】:地下滴灌技术在棉花、玉米、果树等作物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在产草苜蓿中也开始使用,而制种苜蓿应用该项技术的报道较少。本文研究地下滴灌在制种苜蓿地中的水盐运移的规律,找出地下滴灌对苜蓿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制种苜蓿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试验采用60 cm等行距每行铺设滴灌带方式,在苜蓿现蕾期至成熟期灌水6次,单次灌水量从150 m3/hm2到900 m3/hm2设置6个不同的梯度。结果表明:在制种苜蓿地中,地下滴灌灌水结束12h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呈以滴头为中心的椭球型湿润体,水平延伸的距离大于垂直距离,且这个椭球型湿润体的大小与灌水量成正相关,灌水量越大,在地下形成的椭球型湿润体就越大。低水量(W1、W2、W3)处理盐分含量形成不规则形状,高水量(W4、W5、W6)处理,盐分含量形成与湿润体相似的椭球体脱盐区。苜蓿根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均呈明显增加趋势。苜蓿种子产量曲线随灌水量的上升而呈抛物线状,其中当灌水总量达3600 m3/hm2,单次灌水600 m3/hm2时,产量最高,为832.51 kg/hm2。不同灌水量处理下,苜蓿单株花序数呈极显著差异(F=0.875,P0.01);每花序小花数(F=1.835,P0.05)、每荚果种子数(F=1.58,P0.05)、单株粒重(F=2.836,P0.05)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分枝数和每花序荚果数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苜蓿耗水量、需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苜蓿水分利用率随灌水量增加而下降。
苜蓿灌溉制度试验结果为现蕾~初花期(5.29~6.10)灌水量为71.7 mm,盛花期(6.10~6.20)灌水量为92.6 mm,末花期(6.20~6.30)灌水量为113.7 mm,结荚期(6.30~7.10)灌水量为120.1 mm,结荚~成熟期(7.10~7.20)灌水量为116.2 mm,成熟期(7.20~8.6)灌水量为118.2 mm。
|
|
|
|
1 |
郭选政,赵德云,李保军;新疆苜蓿生产发展及其动态[J];中国草地;2000年02期 |
2 |
李南洙,钟照日,金永奎,金成吉,许松峰;延边地区苜蓿生产基地建设初探[J];中国畜牧杂志;2001年01期 |
3 |
宋敬国;抓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 促进苜蓿生产机械化发展——农机创新示范工程系列报道之七[J];山东农机化;2002年17期 |
4 |
刘先卿;综合机械化技术是提高苜蓿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4年01期 |
5 |
郝明德,张春霞,魏孝荣,王旭刚,高长青;黄土高原地区施肥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4年03期 |
6 |
张陆海
,林肃
,王生;苜蓿生产机械化技术[J];农机科技推广;2004年09期 |
7 |
李运起;李雪竹;董文诚;;高品质苜蓿的生产[J];北方牧业;2004年03期 |
8 |
马孝慧;阿不来提·阿不都依木;孙宗玖;赵清;;不同时期施肥对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9 |
吴新忠;刘学琴;崔炳灿;;新疆昌吉地区头茬苜蓿收获时间的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06年04期 |
10 |
杨芳;曹利群;张福元;;苜蓿的青贮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饲料研究;2007年08期 |
11 |
潘明志;周洪杰;;苜蓿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养殖技术顾问;2009年08期 |
12 |
曲善民;孙旭东;杜广明;杜吉到;郑殿峰;冯乃杰;;不同时期定量施肥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J];当代畜牧;2009年10期 |
13 |
张吴平;高燕丽;岳文斌;董宽虎;刘建宁;;控制结构下苜蓿生物量分配与累积过程的模拟[J];草地学报;2012年04期 |
14 |
郑聚明;;苜蓿生产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2年17期 |
15 |
阎启明;要加快苜蓿基地的建设[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Z1期 |
16 |
陶耀航;扩种苜蓿是振兴垦区农业经济的战略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1986年04期 |
17 |
李文生;美国用苜蓿生产蛋白质浓缩的车间[J];农机化研究;1986年05期 |
18 |
胡锡宁,沈宏根,雷鸣德,王友德;玉米与苜蓿机械化套作是获取粮草双高产的良好途径[J];新疆农垦科技;1987年01期 |
19 |
田元俊;苜蓿生产在农业中的战略地位——新疆苜蓿生产情况调查[J];新疆农垦科技;1988年04期 |
20 |
王根来,田际榕;美国当今苜蓿生产上的应用品种及其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J];种子;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