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内生拮抗细菌抗菌活性物质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从378株哈密瓜内生细菌中筛选出了对瓜类细菌性叶斑病菌、疫霉病菌具有高抗菌活性的拮抗菌株,研究了拮抗菌株产生抑菌物质的种类、性质、稳定性、产生条件及抗菌机制,为内生生防菌抗菌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改良研究,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创制优良生防制剂提供科学基础。
研究结果显示:在哈密瓜内生细菌中广泛存在具有高抗菌活性的菌株。通过测定拮抗菌株胞外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复筛出胞外代谢物中活性较高的抑菌物质,其中194、197菌株的胞外代谢物表现出高抗菌活性.温室生物测定证明,197菌株的菌体和胞外代谢物对细菌性叶斑病菌和疫霉病菌具有双重显著抗菌活性,还同时具有促进种子发芽和促进生长的作用,胞外代谢物防病效果较菌体更为显著。
对内生拮抗菌株产生抑菌物质的初步分析表明,试验分离筛选出的内生拮抗菌株能产生细菌素,几丁质酶,嗜铁素等多种抑菌代谢产物,产生抑菌活性物质是其抗菌作用的重要机制。
对试验筛选出的高拮抗活性菌株197的抗菌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菌株的代谢抗菌物质为蛋白质类,可通过15%-90%的(NH4)2SO4盐析和浓缩,其蛋白含量与其抗菌活性呈正相关,75%(NH4)2SO4是抗菌蛋白提取的最适盐析饱和度。
采用PAGE和SDS-PAGE凝胶电泳法从197菌株的粗蛋白提取物中检测分离到了P5-3和P5-6两种抗菌蛋白成分。对其中抑菌活性较强P5-3抗菌蛋白进行纯化,得到了电泳纯的抗菌蛋白,分子量约为45KD,有两条链组成。该抗菌蛋白与已报道的抗菌蛋白有一定差别,可能为一种新的未知抗菌蛋白。
该抗菌蛋白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120℃高温处理10min仍能保持部分抑菌活性。对pH值适应范围较宽,在pH8的碱性条件下更为稳定。对蛋白酶K敏感,对胰蛋白酶部分敏感,对紫外线有很强的稳定性,4℃低温下存放42天后仍可保持抑菌活性。
197菌株抗菌蛋白抗菌谱的测定结果显示,该抗菌蛋白抗菌谱较广,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表现在能显著抑制疫霉菌孢子的形成,降低孢子萌发率,还能引起病原菌菌丝壁溶解,原生质泄漏。对细菌性叶斑的抑制作用则表现为菌体表面粗糙,细胞形态不规则,甚至馈溶现象。
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正交试验,确定197菌株摇瓶培养产生抑菌物质的最佳条件为:在装液量为50mL/300mL,40℃下,初始pH7的NA培养液中,120rpm,振荡培养72h。
经形态、结构、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rDNA分子鉴定方法,将197菌株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436.5
|
|
|
|
1 |
陈欣;刘常宏;王艳艳;顾玉诚;幸颖;汤城;;内生细菌ZJ1105的分离及其抗真菌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
2 |
张普选;郑永胜;冯映华;张平;;青椒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J];北方园艺;1990年02期 |
3 |
王兆龙,殷朝珍,高红明,张彪;内生真菌对草坪草抗逆性状的改良[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
4 |
石继红,赵永同,王俊楼,韩苇,颜真,张英起;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小分子多肽[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5 |
何劲;刘蕴哲;康冀川;;植物内生菌及其在农业和医学上的用途[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6 |
罗明;卢云;陈金焕;姜云琴;张祥林;;哈密瓜内生细菌菌群密度及分布动态[J];干旱区研究;2007年01期 |
7 |
刘虹,顾红雅,陈新,潘乃穟,陈章良;水稻中一种抗真菌蛋白的分离与特性分析[J];高技术通讯;1994年02期 |
8 |
袁红旭,陈勇明,何财能,罗冬萍,许丹阳;拮抗炭疽病的柑橘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筛选[J];果树学报;2005年05期 |
9 |
王桂文,李海鹰,范嘉晔;甘蔗内生固氮菌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0年01期 |
10 |
顾觉奋,何文杰;Lantibiotic:一类新颖的抗菌肽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年06期 |
|
|
|
|
|
1 |
贾小丽;张平;马涛;王莉;阎瑞香;;冬枣在贮藏过程中的问题及主要贮藏保鲜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2 |
郭衍银;孙薇;赵向东;许美荣;;不同冻藏温度对速冻冬枣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
3 |
王兴华;马焕普;刘正坪;刘志民;;桃褐腐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J];北京农业;2007年15期 |
4 |
杨海清;刘正坪;刘素花;王海霞;;桃褐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5 |
王文辉,孙希生,王志华,李志强,张志云;1-MCP对延长番茄货架寿命的作用[J];保鲜与加工;2002年02期 |
6 |
孙希生,王文辉,王志华,李志强,张志云;1-MCP对苹果采后生理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02年04期 |
7 |
孙蕾,吴兴梅,房用,荀守华,康智,李秀芬,杨玉玲;冬枣采后浆胞病定性研究[J];保鲜与加工;2004年05期 |
8 |
赵淑艳,李喜宏,陈丽,张继澍;冬枣贮藏期浆胞病病原分离与鉴定[J];保鲜与加工;2005年01期 |
9 |
关海宁;刁小琴;;冬枣采后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06年01期 |
10 |
贾小丽;张平;马涛;王莉;;壳聚糖涂膜对冬枣室温条件下生理生化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06年01期 |
|
|
|
|
|
1 |
王梅,沈辉;食物蛋白酶解物中的生物活性肽[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1期 |
2 |
秦岭,程继鸿,高遐虹,刘素花,王有年;燕山板栗疫病菌的培养性状与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3 |
刘大群,杨文香,祁碧菽,王朝花;拮抗链霉菌Men-myco-93-6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4 |
李兴红,马峙英,张桂寅;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5 |
何红,蔡学清,陈玉森,沈兆昌,关雄,胡方平;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和BS-1防治香蕉炭疽病[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刘利华,林奇英,谢华安,谢联辉;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抗病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03期 |
7 |
宋铁英,包晓东,宋亚娜,林智敏,郑伟文;生防菌BC2000、BC2001的16S rRNA PCR-RFLP图谱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3年04期 |
8 |
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栗疫病研究进展[J];果树科学;1999年01期 |
9 |
秦岭,高遐红,程继鸿,刘素花,王有年,张大鹏;中国板栗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评价[J];果树学报;2002年01期 |
10 |
王代军,胡桂馨;应用和改良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与现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