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新疆是农业大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的需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不仅是新疆农业发展理论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文件精神,指导当前工作实践需要。
本研究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一现状分析一实证分析一对策研究”的思路,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通过对新疆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的地位、农业利用外资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发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5年多时间,新疆农产品贸易发展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6年,贸易总额增长98%,年均递增14.58%;新疆进出口农产品结构、进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疆农产品贸易在本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是上升的,但在贸易中的作用不断下降,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弱;新疆农业利用外资取得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农业发展。
通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得出: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长期来看,农产品出口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0.41个百分点;短期内,当农产品出口变化1%,当年的农民收入变化0.17%,且方向一致。因此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根据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表明,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每增长1%,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0.6%;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农产品出口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农业经济增长并不是农产品出口的原因,农产品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政策决定的。
SWOT分析表明,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较好,人文独特,劳动力丰富价廉,农业科技水平领先周边国家,已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和相对广阔稳定的国际市场等优势。同时也有政府对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周边市场和政策缺乏充分掌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及加工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劣势。中国加入WTO,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亚五国以及俄罗斯、南亚、东欧等是一个正在发育、潜力巨大的市场等为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我国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新疆掌握熟练和运用WTO的人才非常缺乏,人们对食品的多样性、精美性、营养性等更加重视,通关环境差,国外技术贸易壁垒,自然灾害常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周边国家处于恐怖活动多发地区等构成了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威胁。
加快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应采取如下重点措施: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创新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规划方案;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支持,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