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增温效应下绿洲区域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利用
【摘要】:
本试验于2004-2005年连续两年分别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新疆兵团农八师150团、新疆兵团农八师147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进行。论文主要研究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荒漠对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绿洲绿洲的增温效应存在及其产生机理,同时对该区域气候资源在荒漠增温效应的影响下所具有的特征及对该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试验在沙漠至绿洲的不同空间尺度设置4个观测点,通过观测各气象要素值、收集历年气候资料,建立气候要素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在绿洲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上沙漠增温效应随与沙漠距离增加影响逐渐减弱。增温效应的实质是沙漠通过自身特殊的热性能,迅速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热能,又以热能形式转移到绿洲,提高绿洲的气温。从大气动力学角度看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的变化类似于山谷风,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充分说明绿洲和沙漠上空确实存在着水平气压差,进而导致近地层环流产生,把热量传送到绿洲引起沙漠增温效应。
增温效应作用使绿洲日夜、年温差增大,春秋季节气温上升、下降迅速,变化幅度大的特征。绿洲内除了光热资源丰富外,同样表现出水、热、土资源的耦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资源优势。
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分析农业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性,将进一步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发挥各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优势,本文用地理参数与气候资源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计算区域内的农业气候资源。根据该地区气候资源特点,突出开发热量资源,提出建立稳定发展沙漠-绿洲过渡区棉花生产基地、开发沙漠沿线次气候带,发展瓜果生产基地、发展沙漠沿线深次气候带种养基地的措施,,把气候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为当地农业增加效益,为农业奔小康奠定基础。
|
|
|
|
1 |
刘秋海,邱爱军;广东省粮食作物的气候资源利用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
2 |
梁平;黎平县草场气候资源的利用[J];贵州气象;1998年04期 |
3 |
林俊英,卢广建;气候资源的特性及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河南省气候资源工作的思考[J];河南气象;1998年01期 |
4 |
伍时华;北海市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防灾减灾对策[J];广西气象;2000年04期 |
5 |
杨恕良,莫建国;贵州的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J];贵州气象;2000年03期 |
6 |
吴俊铭,杨炯湘;贵州畜牧气候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J];贵州气象;2001年03期 |
7 |
庞庭颐;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广西花卉产业[J];广西气象;2002年01期 |
8 |
冯丽华,金德善;充分利用热量气候资源发展虎林市绿色水稻[J];黑龙江气象;2002年04期 |
9 |
戴廷仁,王震,赵春雨;辽宁气候资源变化及评估系统[J];辽宁气象;2002年02期 |
10 |
李绍进;利用气候资源发展高山蔬菜[J];浙江气象;2002年02期 |
11 |
陈克中;我国利用气候资源发展蔬菜产业的新阶段、新特色、新理念[J];长江蔬菜;2003年07期 |
12 |
李剑兵,李昆飙;湛江海湾气候资源分析及开发利用建议[J];广东气象;2003年02期 |
13 |
赵玉洁;中高纬林区气候资源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3年01期 |
14 |
黎健;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气象科技;2003年02期 |
15 |
曲仁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辽宁气象;2003年01期 |
16 |
张秀云,姚玉璧,朱国庆,李巧珍;定西地区气候资源特点与综合利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3年05期 |
17 |
袁丁,李金芝,孙慕芳,胡肄珍;信阳茶区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
18 |
黄铁庄;福建农业持续发展的气候资源环境系统分析[J];福建地理;2004年01期 |
19 |
吴俊铭,帅世殊,杨静;论贵州气候资源与农业结构调整[J];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20 |
王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法律问题[J];河南气象;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