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巩乃斯地区树木年轮密度对气候的响应及气候重建
【摘要】:为了研究巩乃斯地区树轮密度对气候响应并重现该区域的历史气候变化,本文利用巩乃斯地区天山云杉树轮资料建立树轮密度年表,分析其年表特征,并由相关和响应面方法分析了树轮密度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多种去趋势法,建立最佳气候响应密度年表,据此重建了伊犁地区东部7条历史气候序列,分析重建气候序列特征,最终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⑴在巩乃斯山区,早材平均密度和最小密度的高频气候信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树轮晚材平均密度和最大密度的同步变化则随之增强,该区域森林上树线的树轮密度年表与天山北坡中部密度年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⑵在生长季以前,森林中下部林缘的早材平均密度与气温呈负相关而与降水为正相关,在生长季则正好相反。中下部林缘的早材平均密度的形成主要受4-8月的降水的影响,晚材平均密度则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制约。影响森林上树线树轮晚材平均密度变化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是7-8月的气温,这与国际上在湿冷区域树木年轮最大密度与夏季气温有密切的相关性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PDSI与早材平均密度和最小密度的相关性是森林中下部林缘好于林中和上树线,而PDSI与晚材平均密度和最大密度的相关则表现为林中要好于中下部林缘和上树线采点,而且林中采点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随着月份的推迟而增大。
⑶利用由不同去趋势法建立的密度年表重建了4-8月的雪崩站平均气温、降水量、新源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PDSI指数,经验证,虽然新源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重建序列在高频信息上有一定的损失,但重建结果是可信的。在重建序列中,新源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空间代表性最好。
⑷在1835-2005年,巩乃斯地区最冷阶段出现在1835-1839年和1950-1959年,最暖阶段在1870-1879年,最干阶段在1860-1869年,最湿阶段在1840-1849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清末冷湿期在北疆的西部和中部均有出现。4条4-8月气温重建序列的主要周期有3a、6a、14-15a,56-57a和84-91a,3条4-8月降水和PDSI重建序列的主要周期有3a,4a,6a,7a,43-59a。巩乃斯地区在1858-1859年、1881-1886年、1944-1948年和1975年左右出现了气温突变,在1856-1857年、1884-1885年和1984-1985年左右发生降水突变。
|
|
|
|
1 |
董梅;王晓萍;王一媛;李松阳;;树木年轮与古代文明[J];防灾博览;2009年05期 |
2 |
吕春;;探索树木年轮中的地震秘密[J];防灾博览;2010年02期 |
3 |
赵申生;;测定树木年轮新手段[J];世界科学;1985年09期 |
4 |
吴祥定,邵雪梅;中国秦岭地区树木年轮密度对气候响应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2期 |
5 |
张志华,吴祥定;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J];科学通报;1997年08期 |
6 |
林美收;;记录太阳活动的秘密——树木年轮[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5年08期 |
7 |
刘洪滨;黄磊;;树木年轮中的秘密[J];百科知识;2007年09期 |
8 |
;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重点实验室[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年03期 |
9 |
庄林;;树干中的科学档案[J];生态经济;2007年08期 |
10 |
李敏;;德国专家一行参观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年01期 |
11 |
王大锐;;从年轮获得的新信息[J];化石;1990年04期 |
12 |
;中国获得海拔最高的树木年轮资料[J];科技潮;1999年04期 |
13 |
杨建明,陈建;江垭水库树木年轮与溇水河近百年间气候变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年05期 |
14 |
周陆生,汪青春;青海湖地区历史时期以来的气候变化[J];青海环境;1996年04期 |
15 |
吴铁军;;为什么要认识年轮?[J];生命世界;1985年02期 |
16 |
尹训钢,吴祥定;华山松树木年轮对气候响应的模拟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3期 |
17 |
郭绍存,杜秀贤,潘进军,邓文政,郭佩芸;树木年轮与气候的关系及应用基础研究[J];内蒙古气象;1999年04期 |
18 |
;“新疆天山北坡树木年轮气候研究”项目——获新疆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一等奖[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3期 |
19 |
喻斌,黄会一;城市环境中树木年轮的变异及其与工业发展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1期 |
20 |
于大炮,王顺忠,唐立娜,代力民,王庆礼,王绍先;长白山北坡落叶松年轮年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