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回鹘弥勒图像研究
【摘要】:佛教艺术依据经典表现,以图像化的形式普济于世,具有表法的作用。弥勒信仰源自印度,沿古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地区。敦煌石窟中的弥勒经变图像起于隋,迄于宋,河西地区与高昌地区的弥勒信仰,其兴衰与中原并不同步。弥勒信仰在古代吐鲁番盆地的传播与发展自北凉沮渠氏残余势力从河西地区传入,历高昌国兴盛一时。其后,西迁至吐鲁番的回鹘改信当地佛教后,并将其发扬光大。高昌回鹘时期的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众多体现弥勒信仰的实物及图像材料,其中较为集中的是以北庭西大寺发现的《弥勒上生经变》和造像等为主。论文的研究是从图像学的视角,以北庭西大寺E204龛《弥勒上生经变》为中心,对高昌回鹘弥勒图像的发展进行总体把握。同时,通过对高昌回鹘地区及河西地区(主要以文殊山万佛洞)中弥勒图像的分析比较,佐以文献资料及考古实物,并结合相关经典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希冀厘清二者间的关系。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前人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有关高昌地区弥勒信仰研究从图像方面解读较少,现有图像资料以高昌回鹘时期北庭西大寺发现的壁画及造像为主;其次,就北庭西大寺《弥勒上生经变》具体内容结合相关经典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第三,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文殊山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的重绘时间进行补证;第四,对西大寺与文殊山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进行比较研究;最后,以文殊山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为主,结合相关经典,反推北庭西大寺弥勒经变漫漶部分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图像分析学与风格比对,找出图像的文本构成,并结合历史文献学、考古学的方法对图像进行解读。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个:一是对文殊山万佛洞的重绘时间进行再次讨论,认为文殊山万佛洞的重绘时间有可能为西夏晚期;二是通过两者间的比较,认为佛教与佛教艺术因历史的变迁、政权的更迭等原因,在回传的基础上再次交流融合,西夏与回鹘两者的弥勒信仰存在着继承关系。三是认为文殊山万佛洞的《弥勒上生经变》图像绘制依据有可能来源于北庭西大寺,故结合经典依据与万佛洞壁画对北庭西大寺E204龛《弥勒上生经变》的复原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