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法洛四联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一章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目的:与双源CT(DSCT)前门控序列扫描对照,探讨前门控大螺距扫描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评价其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可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8例,成功检查86例,经手术证实的67例患儿最终入纳入本研究。33例行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大螺距扫描组),34例行前门控序列扫描(序列扫描组),患儿法定监护人于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扫描均在患儿镇静后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前未控制心率。扫描参数:机架旋转时间0.28 s,z-轴飞焦点技术,准直2×64×0.6 mm,采集层厚2×128×0.6 mm;根据体重设定管电压:体重≤5kg采用70 k V,体重5 kg采用80 k V;根据体重设定管电流:体重5 kg设为60 m As/r,5-10 kg设为60-79 m As/r,10 kg设为80-120 m As/r。大螺距扫描组采用螺距3.4,心电触发时相预设为R-R间期的10%。序列扫描组采用窄曝光窗,采集时相设置为40%-40%R-R间期。扫描结束后,重建图像层厚0.6 mm,间隔0.5 mm,开启SAFIRE重建(2级),软组织算法,卷积函数I26f,传送至Syngo工作站(Syngo CT.3D Workplace,Siemens Healthcare,Forchheim,Germany)进行后处理。由2名富有诊断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盲法主观评分,包括心内结构、大血管和冠状动脉近中段,均采用5分制。测量所有患儿左心室、右心室、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的CT值、噪声,计算信噪比。以手术结果为参考,计算两种扫描方法对心内畸形、心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修正自动得出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使之符合16 cm体模对应的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χ2=0.012,P0.05)、年龄(t=0.033,P0.05)、体重(t=0.005,P0.05)、心率(t=0.20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螺距扫描组的扫描时间较序列扫描组短(t=38.057,P0.05)。两名医师对心内结构、大血管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很好(κ=0.81、0.83、0.84)。两组患儿大血管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u=552.50,P0.05),大螺距扫描组心内结构和冠状动脉近中段评分低于序列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3.00、205.50,P0.05)。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右心室的CT值(t=0.811、0.565、0.697、1.149,P0.05)、噪声值(t=1.705、1.644、1.009、1.353,P0.05)及信噪比(t=1.393、1.292、1.784、1.399,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手术结果,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分别发现57处和62处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47%、93.55%,无统计学差异(χ2=0.635,P0.05);两组分别发现64处和61处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5%、9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平均DLP为7.06±2.42 m Gy?cm、10.12±3.15 m Gy?cm,平均ED分别为0.36±0.08 m Sv、0.51±0.08 m Sv,两组DLP、E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4.468、8.200,P0.05),大螺距扫描组有效辐射剂量较序列扫描降低约30%。结论: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心脏病检查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对心内结构异常、心外结构异常的检查均有较高准确率。虽然大螺距扫描较序列扫描图像质量有所下降,前者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第二章小儿法洛四联症的双源CT诊断研究目的:以手术结果为参照,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照,探讨双源CT(DSCT)对法洛四联症(TOF)及其伴发畸形的术前评估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疑诊TOF行DSCT心血管成像的患儿58例,CT检查前一周内均行TTE检查,最终将我院行根治手术的患儿40例纳入本研究,男23例,女17例,年龄2月-5岁,平均年龄18.15±13.03月,中位年龄12个月,平均体重9.48±5.01 kg。所有患儿均采用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于患儿镇静后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扫描前未控制心率。扫描参数:采用z-轴飞焦点技术,机架旋转时间0.28 s,准直2×64×0.6 mm,采集层厚2×128×0.6 mm;管电压:体重≤5 kg采用70 k V,体重5 kg采用80 k V;管电流:体重5 kg设为60 m As/r,5-10 kg设为60-79 m As/r,10 kg设为80-120 m As/r。采用设备最大螺距3.4,预设心电触发时相10%R-R间期。扫描结束后,重建图像层厚0.6 mm,间隔0.5 mm,开启SAFIRE重建(2级),软组织算法,卷积函数I26f,传送至Syngo工作站进行后处理。TTE检查由1名资深心脏超声医师操作,与另一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共同判读,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8V3探头,采用常规二维胸骨旁、心尖、剑下、胸骨上窝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由2名富有诊断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采用5分制对CT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将TOF的基本畸形和伴发畸形分别分析。以手术为参照,比较DSCT、TTE对右室流出道前后径、肺动脉瓣环、主肺动脉、双侧肺动脉、室间隔缺损的测量值,分析基本畸形的形态特点,评估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对主动脉骑跨率评估的准确性。记录DSCT与TTE对各种伴发畸形的确诊数、误诊数、漏诊数,将DSCT、TTE及二者联合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照。结果:40例患儿检查时平均心率114.48±17.70bpm,扫描时间平均0.44±0.06s。总体图像质量评分3.9±0.8,均能够满足诊断需要,两观察者评分一致性优(κ=0.82)。DSCT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35±0.12 m Sv。DSCT、TTE对右室流出道前后径、肺动脉瓣环、主肺动脉的测量值均与手术相符(P0.05),且两检查方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TTE对双侧肺动脉直径、室间隔缺损的测量值亦均与手术相符(P0.05),但DSCT测量值均大于TTE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对主动脉骑跨率的判断均与术中所见符合,TTE 3例偏大5%,2例偏小5%。40例TOF发现伴发畸形共61处,包括心内畸形17处、心外畸形44处。DSCT漏诊房间隔缺损5处(5/12)、冠状动脉异常1处(1/2)、高位起源的体肺侧枝循环2处(2/23)。TTE误诊、漏诊心外大血管畸形13处(13/44),心内畸形中仅漏诊1例小房间隔缺损(1/12)。DSCT对心内合并畸形的确诊例数少于TT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对心外合并畸形的确诊例数多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T与TTE、DSCT与二者联合对TOF所有伴发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联合的诊断准确率大于TTE检查(P0.05)。结论:DSCT采用前门控大螺距扫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很好地显示小儿TOF的基本畸形,并进行精准的术前定量评估,其对TOF心外合并畸形的诊断有独特优势,与TTE联合能提高单纯TTE检查对TOF合并畸形的检出率。
|
|
|
|
1 |
解好群,金远林,王兰娣,牟玉兰;胸片、CT对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年S1期 |
2 |
高相伟,张育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显示的出血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J];洛阳医专学报;2000年03期 |
3 |
孙西河,王滨,周茂义,常光辉,李丽新;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探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4 |
张兰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5 |
吕庆才,段成州,袁永方,蒋明;巨大腔外型胃平滑肌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01期 |
6 |
曹相华,王会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征象[J];山东医药;2001年07期 |
7 |
王进铨,陈启展;5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CT表现[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
8 |
何健垣,吴晓媚;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脑CT[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张流忠,杜涛,余可恩;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J];贵州医药;2001年04期 |
10 |
刘红,杨德琪;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表现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1年12期 |
11 |
杜彦李,蒋文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2例CT与临床表现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2 |
吕蕾;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表现[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
13 |
毛思中;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4 |
李绮虹;5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比较分析[J];广西医学;2002年11期 |
15 |
代向党,张文全;巨大淋巴结增生病的CT表现[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2年05期 |
16 |
陈志毅,周炳华,王华;症状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与治疗[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7 |
雷军强,郭顺林,王文辉,陈勇,孙鹏飞;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头颅CT表现(附5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年03期 |
18 |
李茂美
,王士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
19 |
赵启晟;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20 |
解明,藏国军,王锐,吴冠和,宋段;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表现(附8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