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归有光碑志文研究

付姝  
【摘要】:归有光是明中叶颇负盛名的古文大家,其散文素有“明文第一”的美誉,不仅形神兼备、感情真挚,而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堪称各类文体之典范。学术界关于归有光的研究非常活跃,近年来更是成果丰硕,然多集中于对其生平、散文创作、文学理论、地位影响的总体研究。归有光碑志文文体研究长期不为学者所重视,现有的相关研究均散见于其他研究论文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性的研究气候。鉴于此,本文通过挖掘归有光碑志文产生的学术背景,透视明中叶国家社会问题以及女性的生活状态;分析归有光碑志文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总结其碑志创作成就,探讨归有光在碑志史上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主体部分共三章,前有引言,后有余论。具体如下: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研究动机,简介学术界对归有光碑志文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归有光碑志文产生的文化背景。首先,中国古代社会树碑之风源远流长,至有明一代,碑志文创作愈加繁荣,为归有光大量创作碑志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明代中期学术流派竞相争鸣,文社繁兴,士林风气发生新变,诗文辨体思潮日益盛行,文士交往空前活跃,为归有光碑志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最后,归有光个人文学素养深厚,提出了大量精辟的文学主张,给予其碑志创作以理论指导,同时,归有光深谙《史记》神理,在散文创作中往往师法太史公,在其碑志文作品中也有所体现。第二章,结合归有光的生平探讨其碑志文的思想内涵。归有光所居昆山一带倭患频发,百姓深受其害,归有光碑志文中多有反映;归有光个人八上公车不第,仕途之路坎坷,壮志难酬,科举取士问题自然为归氏所关注,故其碑志中折射了倭寇来犯、科举弊端等社会问题。此外,归有光一生尝尽生离死别之痛,母亲、妻子、儿女、友朋一个个离他而去,是其心中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哀思离世亲人、挚友也就成为归碑的一大主题;在缅怀离世亲友时归氏常常有感于命运不公与人生无常,在其碑志文中尽情抒发了无奈与愤懑之情。同时,归有光对女性的态度在其碑志文中也有所体现,一是对家庭女性的关怀,二是对节烈妇女的肯定。从归有光碑志文思想内涵中可透视明中叶国家社会问题以及女性的生活状态,亦可挖掘归有光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第三章,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归有光碑志文的结构、语言以及叙事艺术。结构上,归有光碑志文篇幅灵活,形式多样,往往能因人因事设计不同的篇章结构,给予情感表达以足够的空间。语言上,归氏碑志既能朴素自然,娓娓道来,给人以文质情真之感,也能引经据典,一唱三叹,使览者恻然有隐。叙事艺术上,归有光善于运用聚焦手法,于繁杂的生平资料中,捕捉最能体现墓主性格特征的一二琐事,准确无误地刻画人物形象;对于墓主的未尽事迹,往往借鉴《史记》的互现法,通过碑志文体间互现、碑志文与其他文体间互见两种手段,既能增补墓主的生平资料,又能于一篇碑志文章中哀思多位离世亲友;同时,在选取与人物相关的事迹时,归有光不虚美、不隐恶,尊重事实真相,以实录精神还原墓主的真实面貌,使行文质朴归真。余论部分将归有光碑志文置于中国古代碑志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研讨其地位和价值。通过对明代以前碑志大家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梳理出归有光在转变碑志文风、拓宽碑志题材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归有光碑志文的不足与缺憾,对归有光碑志文作出公允的评价。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归有光碑志文献,本论文在正文之后还附有《归有光碑志文分类一览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吉文斌;;欧、王碑志文比较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李贵银;;庾信碑志文浅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平;;叶适碑志文拓新之功榷论[J];求索;2010年09期
4 徐海容;;唐代碑志文商品化倾向与文体嬗变[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5 章明寿;;古代碑志文的延续与发展[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陈晓芬;论欧阳修碑志文的文学意义[J];楚雄师专学报;1992年02期
7 刘春霞;;叶适碑志文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岳振国;;元代维吾尔族文学家马祖常的碑志文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刘涛;;论南朝碑志文的嬗变与撰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长顺;;墓碑志文学性及其在唐代的嬗变论略——以陕西新出土墓碑志文为重点的考察[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1 徐海容;;论初唐碑志文的形成机制及历史演变[J];求索;2013年03期
12 徐海容;;论晚唐碑志文的发展变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3 李贵银;;披文以相质的典范——谈欧阳修为友人所作的碑志文[J];文史知识;2011年06期
14 陈冠明;;论韩愈碑志文对前朝成就的扬弃(上)[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5 徐海容;;论白居易碑志文的淑世情怀和时代精神[J];文艺评论;2013年06期
16 陈丽娟;;元稹碑志文研究[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0期
17 杜丽萍;韩愈欧阳修碑志文风格比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8 乔芳;;遗山碑志文叙事艺术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9 严春华;;论中唐碑志文之题[J];唐都学刊;2006年06期
20 徐海容;;论陈子昂碑志文的革新之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春华;;从碑志文看中唐时期的私学与家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付姝;归有光碑志文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2 刘娟;庾信碑志文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赵征;苏轼的碑志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绚蓓;中国古代碑志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丽萍;韩愈欧阳修碑志文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若;韩愈碑志文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靳月静;柳宗元碑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乔芳;元好问碑志文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