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碑志文研究
【摘要】:归有光是明中叶颇负盛名的古文大家,其散文素有“明文第一”的美誉,不仅形神兼备、感情真挚,而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堪称各类文体之典范。学术界关于归有光的研究非常活跃,近年来更是成果丰硕,然多集中于对其生平、散文创作、文学理论、地位影响的总体研究。归有光碑志文文体研究长期不为学者所重视,现有的相关研究均散见于其他研究论文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性的研究气候。鉴于此,本文通过挖掘归有光碑志文产生的学术背景,透视明中叶国家社会问题以及女性的生活状态;分析归有光碑志文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总结其碑志创作成就,探讨归有光在碑志史上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主体部分共三章,前有引言,后有余论。具体如下: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研究动机,简介学术界对归有光碑志文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归有光碑志文产生的文化背景。首先,中国古代社会树碑之风源远流长,至有明一代,碑志文创作愈加繁荣,为归有光大量创作碑志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明代中期学术流派竞相争鸣,文社繁兴,士林风气发生新变,诗文辨体思潮日益盛行,文士交往空前活跃,为归有光碑志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最后,归有光个人文学素养深厚,提出了大量精辟的文学主张,给予其碑志创作以理论指导,同时,归有光深谙《史记》神理,在散文创作中往往师法太史公,在其碑志文作品中也有所体现。第二章,结合归有光的生平探讨其碑志文的思想内涵。归有光所居昆山一带倭患频发,百姓深受其害,归有光碑志文中多有反映;归有光个人八上公车不第,仕途之路坎坷,壮志难酬,科举取士问题自然为归氏所关注,故其碑志中折射了倭寇来犯、科举弊端等社会问题。此外,归有光一生尝尽生离死别之痛,母亲、妻子、儿女、友朋一个个离他而去,是其心中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哀思离世亲人、挚友也就成为归碑的一大主题;在缅怀离世亲友时归氏常常有感于命运不公与人生无常,在其碑志文中尽情抒发了无奈与愤懑之情。同时,归有光对女性的态度在其碑志文中也有所体现,一是对家庭女性的关怀,二是对节烈妇女的肯定。从归有光碑志文思想内涵中可透视明中叶国家社会问题以及女性的生活状态,亦可挖掘归有光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第三章,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归有光碑志文的结构、语言以及叙事艺术。结构上,归有光碑志文篇幅灵活,形式多样,往往能因人因事设计不同的篇章结构,给予情感表达以足够的空间。语言上,归氏碑志既能朴素自然,娓娓道来,给人以文质情真之感,也能引经据典,一唱三叹,使览者恻然有隐。叙事艺术上,归有光善于运用聚焦手法,于繁杂的生平资料中,捕捉最能体现墓主性格特征的一二琐事,准确无误地刻画人物形象;对于墓主的未尽事迹,往往借鉴《史记》的互现法,通过碑志文体间互现、碑志文与其他文体间互见两种手段,既能增补墓主的生平资料,又能于一篇碑志文章中哀思多位离世亲友;同时,在选取与人物相关的事迹时,归有光不虚美、不隐恶,尊重事实真相,以实录精神还原墓主的真实面貌,使行文质朴归真。余论部分将归有光碑志文置于中国古代碑志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研讨其地位和价值。通过对明代以前碑志大家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梳理出归有光在转变碑志文风、拓宽碑志题材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归有光碑志文的不足与缺憾,对归有光碑志文作出公允的评价。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归有光碑志文献,本论文在正文之后还附有《归有光碑志文分类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