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摘要】:“抚养和关爱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家庭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困境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爱困境儿童工作成为党和政府关注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重要议题。国务院2016年6月下发了国发[2016]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2015年,扬州市出台《扬州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首次对困境儿童保障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试图结合社会公平、社会救助、新公共服务、公共政策执行等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从政策制定、保障对象和执行机构等方面经历了不断变迁,当前的救助政策突破了传统救助框架,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体分类清晰明确,也初步探索建立了救助困境儿童的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涌现出不少民间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政策覆盖不全、救助资金分布不平衡、政策管控范围过窄、政策知晓率不足、救助“造血”功能缺失等问题,导致遗漏救助、不公平救助、拒绝受助、被动救助、依赖救助等问题。本文从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环境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受到制约的原因,一是政策制定归于宏观、规范力度不足、存在制度性贫困、财政资本注入不足;二是部分政府部门政策执行不力、民间救助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缺失、政府末梢组织基础功能发挥不充分、执行机构协同缺失、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三是目标群体依赖于他人提出诉求,常呈失语状态、求助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度低、心理预期偏离正常救助、政治支持效用低,被置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四是慈善文化缺失、媒体“喉舌”作用发挥不恰当等。本文认为,若要让困境儿童救助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遵循儿童利益至上的救助规则、建立从实际出发的救助机制、健全有力有序的监管制度,规范政策执行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二是通过强化政府民生保障的集中领导、拓展资金筹措和使用渠道、发挥NGO的“外溢效应”、打造专业人员队伍等方式明确执行机构职能,探索多方合作模式;三是通过“网格化”管理查漏补缺保证政策覆盖广度、实施多元化救助措施,区别化设计政策、强化对心理救助的认知,注重群体区分、探索实施“替代性养护”等方式精准定位救助对象,精细评估分类困境儿童;四是通过用好公众传播手段,关注受助群体需求、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的氛围、提升公民关注度等方式优化政策执行环境,提升公民慈善认知。从而加强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资源互补,共同完成困境儿童的无缝隙救助保护,解决了各机构单独救助中存在的缺陷,形成一套全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为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