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不同类型品种水稻生产的温光反应特性研究
【摘要】:
试验于1997-2000年在江苏扬州(N32°25′,E119°24′)进行。以江苏7个不同生育类型的高产品种(组合)为材料,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合气象资料,研究水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和品质的温光反应特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以扬州地区水稻生长季5~10月积温排序,按各类约占1/3把1954~2000年划分为偏暖、正常、偏凉三种气候年型。80年代至今,以偏暖和正常年型居多,偏凉年型少。试验中1997、1998、2000年温光资源量大、降雨量小,属偏暖年型,而1999年温光相对少而降雨量大,属偏凉年型。
2、水稻品种所需温光资源量:早、中熟中粳需积温3300~3900℃,日照时数700~1000h;迟熟中粳、早熟晚粳、杂交中籼分别为3500~4200℃和800~1100h,中熟晚粳为3900~4300℃和1000~1200h,不同年型间略有差异。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期均缩短,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应减少,但抽穗后的积温无显著差异。
3、各参试品种在5/10播种均安全成熟,但中熟晚粳品种10月底成熟,迟播不能安全成熟;早、中熟中粳在9/下至10月初成熟;迟熟中粳在10/中成熟;中熟晚粳及杂交中籼迟播时生育安全性降低,偏凉年中更突出。早播使水稻生育期提前,迟播则向后延迟成熟。
4、水稻全生育期天数品种间变幅为130~180天,主要在播种~抽穗阶段差异较大,抽穗~成熟期较小;全生育期年际间变异较小,播期间变异大,迟播时因温度上升而明显缩短,抽穗结实期因气温下降而略有延长。
陶小军:江苏不同类型品种水稻生产的温光反应特性研究
5、通过水稻“钟模型”原理,建立了水稻的播种一抽穗生育期温光模型,拟合效果较
好。从参数来看,IKI值(即基本营养生长期)杂交中粕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
中熟中粳早熟中粳.由IPI、IQI、}侧值反映了粳稻感温、感光性较杂交釉稻强,感温性次
序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杂交中釉:感光性相近且有类
似趋势。抽穗一成熟日数主要由所处日均温决定,建立抽穗一成熟生育日数与日均温的线性
模型。
6、利用常年气象资料,用均方差法求算水稻安全齐穗保证率.在80%和9服保证率下、
粳稻的安全齐穗终日分别为9/20、9/15,杂交中釉(22℃)为9/19、9/l4。以常年气象资
料代入模型计算播种~抽穗的日数,明确了各类品种在扬州地区的最迟播种界限。
7、水稻产量差异在年份、品种、播期的主效及其互作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暖年
型产量优势更为明显。品种间,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釉早熟中粳、中
熟晚粳。早、中熟中粳稻品种5/10或5左O播期产量较高。迟熟中粳和早、中熟晚粳稻以
及杂交中釉组合4/3O或5110播期产童较高。
8、水稻抽穗前温光条件对颖花量影响明显.全生育期长有颖花量增加的趋势,播期
推迟颖花量减小。抽穗前后温光条件对结实率的重要影响,早熟中粳以5左0、5月0播期较
高,中熟中粳5110、5左0播期较高,迟熟中粳、晚粳和杂交中釉4乃O或5110播期较高.
千粒重除早熟中粳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外,其他品种迟播后呈略有增加的趋势。
9、产量构成因素与影响形成关键时段的温光条件关系,分别有穗数、每穗粒数、结
实率、千粒重的温光模型.进而综合建立产t温光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此可进行不同
年型、不同播期下的产量与产量结构的模拟预侧。
10、里白度、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日照时数相关显著
性、作用方向因品种而异,抽穗期在8/15一劝5利于加工品质提高。多数品种稻米直链淀
粉含量、糊化温度与灌浆结实期日均温、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而RVA谱特征值中的
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等与日均温、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
关。
|
|
|
|
1 |
杨贤成,焦仁海,金文龙,徐艳荣;“四单”系列玉米品种在贵州省表现初步评价[J];杂粮作物;2000年05期 |
2 |
季书勤,吕印谱,宋保谦;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J];华北农学报;2000年02期 |
3 |
曹广才,徐文生;辽春6号春小麦温光反应的特殊性[J];中国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
4 |
马来运,戴绍钧;两系籼型不育系湖农5S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1996年S1期 |
5 |
王晓玲,顾正清,岳大容;鄂芝2号和中芝9号温光反应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6 |
夏友发;徐庚鸿;刘小桃;方秀珍;;苗情监测在铜陵县水稻生产中的开发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
7 |
李林,沙国栋;紫金糯的温光特性研究[J];作物学报;1988年03期 |
8 |
;国际稻五个品种的温光反应及其利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7年01期 |
9 |
周竹青!432100,张清良!432100;小麦温光生态研究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进展[J];孝感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0 |
曹广才,吴东兵,王士英,贺万桃;小麦的穗分化与温光反应[J];华北农学报;1989年02期 |
11 |
季书勤,王绍中,曹广才,吴东兵,张成琦;河南省过渡型小麦品种异地种植的生育表现和温光反应[J];华北农学报;1993年S1期 |
12 |
夏春兰;王荣栋;;前期温光生态因子对春小麦生育进程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农村科技;1999年05期 |
13 |
葛永福;早熟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间温光反应特性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1989年03期 |
14 |
王圆荣,尹钧;小麦温光生态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7年03期 |
15 |
;十四个早稻品种的温光反应和丰产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7年01期 |
16 |
陈恭悦;;抽穗期施用“六氯苯”对水稻的反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7年05期 |
17 |
;我省东北部山区水稻生产座谈会纪要[J];新农业;1974年03期 |
18 |
黄国斌;;水稻育壮秧的几个问题[J];新农业;1974年03期 |
19 |
翟允褆;蒋纪芸;阎世理;潘世禄;;不同类型小麦栽培品种的籽粒发育形态与灌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4期 |
20 |
姚正衍;;怎样战胜水稻缺水难关[J];新农业;197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