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仁政德治思想研究
【摘要】:
仁政德治的伦理政治思想缘起于孔子与孟轲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批判性反思。文化绵延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周朝敬德保民思想是他们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先导;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状况是他们反思的直接动因。这种反思所表现出的思想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仁者爱人”的道德境界则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人格基础。仁政德治是一种社会理想,它通过君主修己教人,在每一个体德性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天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仁政德治又是治国方略,它包孕着富民以发展经济、复礼以完善制度、教化以提升精神境界的具体内容,从而作用于物质、制度、精神文明的创造。孔孟为这一理想的实现设计了一系列具体实践途径,如“复礼”、“正己”、“举贤”、“富民”、“教民”等,其中展现出儒家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入世精神。它所内含的积极入世精神使其有别于道家的自然主义,避免了消极避世、独上小楼以成就一己的倾向,能够激发人们治国平天下的热情,使人们有志于在改造现实和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社会前进;它贴近人文的理论特点则使其区别于法家的势术说,弱化了政治的工具理性,而致力于终极关怀,以人为目的,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有利于“仁”的理念全面占领社会生活,人类因此而进入道德、文明的理想世界。历史上,仁政德治理论对后代学者和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具有本源性意义,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若能从孔孟仁政德治思想中汲取智慧,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的主体性力量和实践精神创造人类文明的作用,必然可以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