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中苗轻简育秧技术研究
【摘要】:2002~2003年两年间以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机插中苗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的落谷密度、秧床床土培肥以及移栽秧龄对秧苗形态、秧苗质量、最终产量及其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如下:
(1) 秧龄在3叶1心初期移栽,田间发根力、单位茁高干重、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等重要苗质指标均随落谷密度增大而变劣,落谷密度最稀的处理(170.7粒/dm~2)苗质虽显著(或明显)优于其它处理,但机插缺穴率高和平均每穴苗数少,稻谷产量反而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落谷密度在229.4粒~400.1粒/dm~2之间,苗质虽随落谷密度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但大田稻谷产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从提高秧龄弹性的要求出发,双膜育秧中苗移栽的落谷密度以230粒/dm~2左右为宜。
(2) 除170.7粒/dm~2外,其它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播后20天,叶龄为3.8~4.1时,其后秧苗干重下降或不增长,苗质变劣,苗质下降的速率随落谷密度的增大而加大,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超秧龄的临界期在叶龄3.8~4.1时。
(3) 床土培(施)肥量较多的处理田间发根力、苗干重等苗质指标显著或明显优于培肥量少的处理,且大田分蘖发生早,最高茎蘖数高,但其成穗率降低,每穗粒数偏少,处理间稻谷产量差异缩小,不达显著水平,然而产量随床土培(施)肥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仍明显存在。依此试验的数据分析进而提出了该品种机插中苗壮秧指标:苗高12cm,苗基粗度2.7mm,糖氮比1.0~2.0。
(4) 从16天秧龄到21天秧龄的秧苗田间发根力、茎鞘淀粉含量及单位苗高干重等秧苗素质诸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而从21天秧龄到35天秧龄时,秧苗素质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田间发根力和茎鞘淀粉含量均大幅下降。随着秧龄的增加,秧田的成苗率和大田成活率下降,使得移栽后的每穴苗数减少,缺穴率上升,大田成苗数减少。各秧龄条件下落谷密度大的处理大田成苗数高于落谷密度小的处理。16天秧龄落谷密度大的条件下大田成苗数随着培肥量的增加而减少。21天和35天秧龄,两种落谷密度下大田成苗数均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加而减少。此结果反映了床土培(施)肥、落谷密度和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的互作效应,对机插轻简育秧技术措施的制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5) 产量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加显著下降。各移栽秧龄下的秧田落谷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16天移栽秧龄秧田床土培肥量对产量的影响亦不显著;21和35天移栽秧龄落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谷密度为240粒/dm“的条件下,产量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落谷密度为360粒
/dm“的条件下产量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三试验因素对大田产量的影响力的
顺序是:秧龄床土培肥落谷密度。这提示在机插秧栽培中适期早栽是首要技术关键。
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404,‘,可见机插秧
的大田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
(6)所有试点培肥前床土三要素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碱解氮含量的变
幅为56.5一1 58.3mg/kg,速效磷含量的变幅为2.1一56.9mg/kg,速效钾含量的变幅为69.0一
305.7 mg/kg。比较三地床土碱解氮对秧苗质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建湖的秧苗质量差于其
它两地,而其床七培肥后的碱解氮含量远远高于其它两地;全试验各试点(处理)的田间
发根力与床土碱解氮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说明在床土碱解氮含量比较低时随培肥量增加
发根力增强,而碱解氮含量超过一定界限后,其含量再提高则发根力随之下降。此外,床
十培肥量对产量的影响,秧龄21天以后,落谷密度大的条件下,随着培肥量增大,产量
总体仁呈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机插中苗的床土根据其基础地力,因土适量培肥是非常
必要的。
(7)适宜的苗高是机插中苗壮苗的重要指标,机插中苗叶龄3.6的秧苗苗高主要取
决于第3叶的叶片和叶鞘长。本试验中的床土三要素速效养分含量与秧苗的第3叶叶片和
叶鞘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据床土三要素速效养分含量与第3叶叶片和叶鞘长的
回归关系(线性正相关)得出,培育适合机插的壮苗苗高12cm、第3叶叶片长6.scm、时-
鞘长5.scm的床土三要素速效养分含量指标应分别为:碱解氮204.7一225.9mg/kg,速效磷
56.7一59.8 mg/kg,速效钾287.7一346.5 mg/kg。这是一个目前可供参考的床土三要素培肥
指标.而其与土壤质地、应用的品种、育秧季节的温度和秧龄等条件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研究。
|
|
|
|
1 |
徐善忠;旱育保姆与壮秧剂育秧比较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
2 |
石新玉,朱择邻,王明星;晚粳(糯)稻小苗摆寄育秧增产机理及主要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1999年03期 |
3 |
吴茂清;水稻隔层育秧抛秧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3年17期 |
4 |
李会兴,罗任华;早稻温室有土育秧不同肥料用量配比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1980年02期 |
5 |
曹立荣;多效唑育秧对杂交稻制种效果的分析[J];杂交水稻;1989年03期 |
6 |
王斌,李智,贾权,宋亚南,王一;嵊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调查[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9年11期 |
7 |
黄永楷;关于早稻育秧技术的几个问题[J];湖北农业科学;1965年01期 |
8 |
湖北省、县联合调查组;利用生物能源培育无土壮秧——阳新县大面积试验无火温室育秧获得成功[J];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
9 |
周能;早稻地膜育秧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1984年01期 |
10 |
王乃北;黄花菜切根育秧[J];中国水土保持;1985年05期 |
11 |
林万田;旱土育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J];福建农业科技;1995年04期 |
12 |
王亚东,张顺志;农膜翻盖效果好[J];河北农业科技;1996年04期 |
13 |
马国辉,何英豪,张玉烛,徐淑云,黄志农,邵勇;三熟制稻区“旱育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方式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8年04期 |
14 |
陈章甫;壮秧剂育秧好[J];农村发展论丛;2001年Z3期 |
15 |
查耀华
,李建国
,蒋支禾;水稻田间育秧成套设备[J];农机具之友;2002年02期 |
16 |
刘茹馥;菜秧种出新天地[J];农村新技术;2003年06期 |
17 |
秦鸿波
,梁新华;水稻机插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机科技推广;2004年04期 |
18 |
杨国锟;;在机械育插秧方面的实践探索[J];福建农机;2008年02期 |
19 |
李学然;;水稻无泥育秧[J];广东农业科学;1977年02期 |
20 |
周艳;水稻种衣剂育秧抗病增产[J];福建农业科技;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