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1.SDS表面胶束对苯胺聚合的催化性能研究
用循环伏安法测定苯胺聚合过程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SDS表面胶束的组成对苯胺电化学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SDS表面胶束对苯胺的电化学聚合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当SDS浓度较小时,SDS的浓度变化对苯胺的聚合速率和催化效率影响较小;当SDS浓度达到临界表面胶束浓度时,催化效率随SDS浓度的增加迅速增加。在SDS/n-C_5H_(11)OH混合表面胶束中,催化效率和聚合速率均随n-C_5H_(11)OH和[PhNH_2/H_2SO_4(aq)]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随SD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DS表面胶束和SDS/n-C_5H(11)OH混合表面胶束中,苯胺聚合所得的聚苯胺膜均为纳米膜,纳米粒子的粒径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n-C_5H_(11)OH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n-C_5H_(11)OH对苯胺的乳液聚合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SDS/n-C_5H_(11)OH/H_2SO_4(aq)溶致液晶对苯胺聚合的催化性能研究
在SDS/n-C_5H_(11)OH/H_2SO_4(aq)层状液晶和六角状液晶体系中用循环伏安法测定苯胺聚合过程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了SDS/n-C_5H_(11)OH/H_2SO_4(aq)体系溶致液晶的组成和结构对苯胺电化学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DS/nC_5H_(11)OH/H_2SO_4(aq)溶致液晶体系中进行苯胺的电化学聚合,其聚合电位比在同浓度的硫酸介质中降低了300~400mV。聚合速率和催化效率,随n-C_5H_(11)OH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SDS和[PhNH_2/H_2SO_4(aq)]含量的增加而减小。SDS/n-C_5H_(11)OH/H_2SO_4(aq)层状液晶体系的催化效率大于六角状液晶的催化效率。
3.SDS表面胶束对L-半胱氨酸电化学氧化的催化作用
用铂超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L-半胱氨酸的电化学特性以及SDS对其影响。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在铂超微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电化学不可逆过程。SDS表面胶束对L-半胱氨酸电化学氧化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当SDS浓度小于cac时,催化效率随SDS浓度的增加几乎不变;当SDS
扬州大学硕打论文
浓度大于ca。而小于cmc时,催化效率随SDS浓度的增加迅速增加;当SDS浓度
大于。m。时,催化效率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反应速率常数k0随sDS浓度
的增加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吉布斯自由能』G气哈好与之相反。
4.sDs/BA/HZoo阴微乳液对L一半肤氨酸电化学氧化的催化作用
sDs/B刀HZoo柳微乳液对L一半肤氨酸电化学氧化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
SDS/BA/HZOO/W微乳液体系中,在固定SDS/HZO或BA/HZO质量比的条件下,
催化效率和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0随BA或sD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固定
SDs/BA质量比的条件下,随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电极反应吉布斯自由能△G护随
BA或SDS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5.sDS/B刀HZo溶致液晶对L一半肤氨酸电化学氧化的催化作用
SDS/B刀HZO体系溶致液晶对L一半肤氨酸电化学氧化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且催化效率受溶致液晶的结构,水的渗透率和溶致液晶组成等因素影响。在
SDs/B刀HZO层状液晶和六角状液晶中,在固定SDS/HZO质量比的条件下,催化
效率和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0均随B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固定sDs/BA或
B刀HZo质量比的条件下,催化效率和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0随HZo或sDs含量的
增加而减小。在固定SDS/HZO质量比的条件下,吉布斯自由能△了随BA含量的
增加而减小;在固定SDS/BA或B刀HZO质量比的条件下,吉布斯自由能△宁随
HZO或SD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
|
|
|
1 |
苏丹,余鼎声,胡力平,焦书科;醚类添加剂对钒-铝体系催化丁丙交替共聚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5期 |
2 |
于朝生;林韡;郑晓峰;李德君;郑传志;谢劲;李斌;;自制氨基磺酸催化合成2-苯基苯并咪唑[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8年05期 |
3 |
邬淑琴;;污水处理中的光催化技术[J];广东化工;2010年04期 |
4 |
卜站伟;王志强;杨立荣;任铁钢;杜风光;崔元臣;;反式-二氯四吡啶合钌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5 |
汪小雄;;二氧化钛可见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1年02期 |
6 |
李干佐,徐桂英,陶诚;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和应用(一)分子有序组合体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J];日用化学工业;1994年03期 |
7 |
焦书科,苏丹,余鼎声,胡力平;VO(OR)_2 Cl-Al(i-Bu)_3-Al(i-Bu)_2 OR′体系催化丁-丙交替共聚的研究[J];合成橡胶工业;1988年04期 |
8 |
王海华,张启兴,许家瑞,陆耘,林尚安;有机镁化合物提高乙烯聚合催化效率的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4年04期 |
9 |
孙立新,卢泽俭,陆耘,林尚安;用负载型钛系催化剂进行乙烯-丁二烯共聚合的研究(Ⅱ)——聚合条件对共聚反应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年09期 |
10 |
王娅娟;TiO_2光催化反应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2年06期 |
11 |
郑用熙;光致发光和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1995年03期 |
12 |
李雪梅,邵华,印志磊,孙思修;萃取体系中的分子有序现象及其对萃取的影响[J];化学通报;2001年09期 |
13 |
林尚安,陈锦波,陆耘;在载体催化体系下二乙基锌对乙烯聚合催化效率的影响及调节分子量的动力学研究[J];高分子学报;1986年05期 |
14 |
张爱勇;肖羽堂;;光催化剂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6年11期 |
15 |
吴璇;李维思;李振江;;氨基磺酸催化的Mannich反应合成β-氨基酮[J];化学试剂;2008年04期 |
16 |
;丁二烯—丙烯交替共聚橡胶的研究(四氯化钛—三异丁基铝—二苯甲酮体系)——Ⅱ、影响催化效率、聚合物特性粘度及丙烯结合量的因素[J];合成橡胶工业;1978年03期 |
17 |
张卫华;李晓彤;徐松;王卫东;徐洪军;李忠玉;;二氧化钛光催化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8 |
刘江;马正先;张宁;;TiO_2光催化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0年06期 |
19 |
祁超,张玉静,赵大庆;催化抗体的催化效率优化和展望[J];化学研究;2001年04期 |
20 |
范志云;李爱民;吴林;侯国华;高冠道;陈金龙;;金属酞菁可见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