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苗的生长和超秧龄过程的分析及其调控的研究
【摘要】:
2004~2006年三年间以武育粳3号,扬粳9538等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机插稻育秧研究,探讨了床土培肥的效应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实施了超秧龄秧苗的生长观察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生长效应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添加速效肥料(复合肥料)进行床土培肥,可使床土速效NPK含量迅速增加,速效氮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高培肥处理的增幅大于低培肥处理,丘陵土的增加快于冲积土;速效磷含量随培肥水平的提高直线上升,床土类型间有显著差异,丘陵土快于冲积土;速效钾的增加趋势与速效磷相似,但增速在不同床土间几近相同。育秧过程中速效养分的消耗也各具特点,总的趋势是高培肥水平下高消耗,速效氮消耗快于速效磷和速效钾。
(2)床土培肥对秧苗的生长和秧苗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秧苗株高随床土培肥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通过床土培肥措施可以较好地调控秧苗株高。在一定肥力范围内,秧苗干重、单位苗高干重、秧苗茎基粗、叶片SPAD值、秧苗含氮量随培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可见通过适当培肥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秧苗地上部生长。秧苗根系活力、单株发根数、最长根长随培肥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对床土肥力的反应较地上部生长敏感,表明地下部生长只有在适宜床土肥力水平下才能表现较好。根/冠比随培肥水平增加而下降,可见床土肥力水平对地上部的促进效果高于地下部,高质量的机插秧苗应具有合理的根/冠比。碳氮代谢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苗龄的增加,苗体含氮率和可用性糖含量在育秧期持续下降。至适栽期,苗体含氮率在30mg/g左右。高培肥水平下苗体含氮率提高,但随着秧苗苗龄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小。苗体的可溶性糖含量则随培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秧苗糖氮比与床土培肥水平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冲积土和丘陵土两种床土条件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3、0.9614,表明秧苗的糖氮代谢很大程度上受到床土肥力水平的控制。较低的和过高的床土肥力条件均可导致秧苗的发根力降低。移栽实验显示,床土培肥处理可以缩短秧苗移栽后的缓苗期,但对秧苗分蘖发生的速率并无多大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只有在合适的床土肥力水平范围内,才能育成形态适宜和地上、地下部生长均衡的健壮机插秧苗。
(3)水稻机插移栽中适栽期秧苗不能及时机插导致秧苗在秧盘中过度生长,形成超秧龄秧苗。在超秧龄初期阶段(至播种后28天),秧苗地上部仍可维持一定的生长,秧苗干重和单位苗高干重尚有一定增加,苗体糖氮代谢尚能维持。但秧苗叶色(SPAD值)迅速下降,秧苗地下部生长停滞,根长、根数等停止增加,根系活力迅速下降,根冠比明显降低。在严重超秧龄阶段(至播种后36天),苗高依然快速增加,单位苗高干重大幅下降,秧苗叶色维持在较低水平。根系活力低,根系生长处于最低水平。超秧龄生长过程中秧苗糖代谢反应敏感,氮代谢则相对稳定,故秧苗糖氮比在严重超秧龄时大幅下降。不同床土肥力条件下超秧龄秧苗生长特征有显著差异,高培肥水平下的秧苗茎基粗没有显著变化,但苗高迅速增加,单位苗高干重大幅降低,地下部生长较低培肥处理更弱,根数和根长较低,根系活力下降迅速,根冠比与低培肥处理相比大幅减小。床土培肥水平对超秧龄秧苗的碳氮代谢影响显著,高培肥处理的超龄秧苗营养状态更为劣化。以上结果表明,超秧龄阶段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的秧苗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秧阶段(适栽期)的育秧条件和生长状况,低培肥处理的秧苗在超秧龄过程中糖氮比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从而维持秧苗活力相对较好的营养状态。
(4)生长调节物质对秧苗生长显示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在适栽期,供试的生长调节物质多数可以看到明显的处理效应。与对照相比,ABA处理能显著提高秧苗的株高,茎基粗,最长根长,根重,根冠比等秧苗生长指标,并可见秧苗的POD酶和CAT酶的活性显著提高,显示能够促进生长的作用;乙烯抑制剂处理秧苗的可用性糖含量、氮素含有率和POD酶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GA抑制剂处理的最长根长,可用性糖含量,氮素含有率和POD酶,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多效唑处理在适栽期时能显著抑制秧苗株高伸长,虽然秧苗地上部干重未见改善,但对秧苗单位苗高干重和茎基粗,根重,根冠比,根系活力,可用性糖含量,POD酶,CAT酶等各指标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在超秧龄生长中,ABA处理的秧苗地上部干重,单位苗高干重,茎基粗等显著高于对照,但是最长根长,根冠比,POD酶和CAT酶活性等素质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变小,有些指标甚至出现负向变化的趋势。乙烯抑制剂处理除可用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以外,其他各秧苗素质指标与对照已没有显著差异;GA抑制剂处理的秧苗茎基粗和可用性糖含量高于对照,SPAD值低于对照,而其他指标与对照已无明显差异;多效唑处理的秧苗,其抑制秧苗株高的效应仍然可见持续,株高显著低于对照,且秧苗的可用性糖含量、氮素含有率、CAT酶活性等也显著高于对照。但至严重超秧龄时,在适栽期前进行的各个处理对秧苗的生长效应已基本消失,均未见明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