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全球大气中CO_2浓度不断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计到2050年前后,大气CO_2浓度将增至450-550μmol·mol~(-1)。大气CO_2浓度的不断升高将引起全球气候明显变化,并对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前人已经研究了FACE对粳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物质生产与分配、养分吸收利用以及根系发育等的影响。为了明确FACE对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杂种优势强、环境适应强、产量潜力大的杂交籼稻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中日合作建立在我国江苏省江都市的农田FACE研究平台(32°35’5’’N,119°42’E),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品种,设计比目前大气CO_2浓度(对照)高200μmol·mol~(-1)的FACE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我国水稻品种选育和应用、栽培技术的制订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FACE使汕优63成熟期株高比AMB提高6.7%,达极显著水平;FACE对汕优63全生育期日数无显著影响;FACE使汕优63产量平均比AMB增加34.1%,其中2004、2005、2006年分别增加42.4%、27.3%和31.2%,均达极显著水平;CO_2×Y(年度)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FACE使汕优63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AMB增加10.3%、10.3%、21.7%、4.9%和4.3%,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处理对汕优63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但N×Y对汕优63单位面积的穗数、颖花量以及产量均有显著互作效应。
2.两季平均,FACE使汕优63移栽-分蘖期、分蘖-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分别比AMB增加了39%、20%、32%和41%,结果使成熟期生物产量显著增加(+33%);与干物质生产量相比,汕优63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同化率(NAR)对CO_2的响应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但LAI的响应值明显大于NAR;FACE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和稻穗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下降,而使茎鞘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明显增加;FACE使汕优63抽穗和成熟期茎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有率和积累量均显著增加;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成熟期生物产量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平均LAI、NAR和干物质生产量对FACE的响应与粳稻品种存在明显差异,而干物质分配差异较小。
3.FACE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N率显著下降,使各生育时期N素吸收量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明显小于生育前、后期;FACE对汕优63 N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无明显影响;FACE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提高,使N素籽粒效率显著提高,但对N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增施N肥,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N素含量和吸N量均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N素籽粒效率下降;CO_2×Y、N×Y对植株含N率、吸N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使汕优63稻株含N率显著下降;使N素吸收量、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素籽粒效率显著提高。
4.FACE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P率极显著提高,使各生育时期P素吸收量极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略小于生育前、后期;FACE使汕优63抽穗后P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穗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对抽穗前P素在叶片、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FACE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下降,使P素籽粒生产效率和P素收获指数亦均极显著下降;增施N肥,使汕优63大多数生育时期的植株P素含量和吸P量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大多数生育时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使P素籽生产粒效率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CO_2×N、CO_2×Y对植株含P率、吸P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使汕优63稻株含P率、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使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P素籽粒效率显著下降。
5.FACE使汕优63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以及根干重均极显著大于AMB;FACE使汕优63抽穗期每穴不定根数和每穴根体积极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FACE使汕优63有效分蘖期间和无效分蘖期间每穴不定根数和每穴根体积大幅度增加;FACE使汕优63抽穗期每穴不定根总长度极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FACE使汕优63有效分蘖期间、无效分蘖期间,拔节长穗期间每穴不定根总长度均大幅度增长;FACE使汕优63抽穗期每穴根干重极显著大于AMB,主要是由于FACE使汕优63拔节长穗期间每穴根干重的增长量大幅度增加;FACE使汕优63抽穗期每条不定根长极显著大于对照,是因为FACE使汕优63不同生育阶段每条不定根长的生长量均明显增加。
6.FACE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单位干重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α-萘胺氧化量等根系活性指标均极显著小于对照。由于FACE促进汕优63根系发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够苗期、拔节期其单穴根系活性与AMB多无明显差异,到抽穗期FACE使单穴根系活性显著大于AMB;拔节期、抽穗期汕优63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根干重与单位干重根系活性关系密切,根量越大单位干重根系活性越低;不同生育时期汕优63植株含氮率与单位干重的根系活性多呈正相关,植株碳氮比与单位干重的根系活性多呈负相关;FACE使汕优63根系生长量大、植株含氮率低、碳氮比高等可能是造成其单位干重根系活性低于AMB的重要原因。
|
|
|
|
1 |
杨洪建;杨连新;刘红江;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王余龙;;FACE对武香粳14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5年12期 |
2 |
杨洪建;杨连新;刘红江;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王余龙;;FACE对武香粳14根系活性影响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年01期 |
3 |
王一凡;孙成明;高威;刘涛;;基于FACE的水稻氮素动态模拟系统设计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
4 |
黄建晔,杨洪建,杨连新,刘红江,董桂春,朱建国,王余龙;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加(FACE)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与氮的互作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2期 |
5 |
胡健;王余龙;杨连新;周娟;朱建国;;FACE对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及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
6 |
杨平;;水稻HKT基因家族密码子使用特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7 |
张所兵;秦根基;林静;方先文;;一个水稻巨胚新等位基因ge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
8 |
张琳琳;叶清青;许佳斌;吴贻嘉;;水稻巨大胚突变体籽粒灌浆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
9 |
唐锡华;刘日新;;水稻结实器官的形态建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6年05期 |
10 |
祖德明,戴兰芳,陈善葆,宋宪斌,段晓岚;水稻与高粱杂交后代的多样性和特殊表现[J];遗传学报;1979年04期 |
11 |
冈岛秀夫;徐文征;;水稻残根对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
12 |
施能浦;福建省主要水稻良种的系谱剖析[J];福建农业科技;1983年01期 |
13 |
张贤珍,孔繁胜;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九)[J];中国种业;1985年04期 |
14 |
王成瑗,张文香,杨仁阁;水稻三早栽培施肥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2年02期 |
15 |
徐富贤,洪松;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02期 |
16 |
朱炜华;旱改水应重视防止水稻生理性病害发生[J];安徽农业;1997年03期 |
17 |
王文卓,张秀双,杨凤琴,马洪坡,高方青,曲守权;特殊有机肥在水稻上开发应用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8年01期 |
18 |
姚建武,刘国坚,周修冲;不同硫肥品种的水稻肥效试验研究[J];土壤与环境;1999年03期 |
19 |
顾松华;;水稻本田分蘖期化除方法初探[J];江苏农药;2000年03期 |
20 |
黄松光;“水稻结生固氮根瘤的方法”获专利[J];农村百事通;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