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防效评价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针对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评价了几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系统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作用方式、酶的活性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测定了几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室内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为0.85 mg/L,其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氟虫腈、粘颗·苏云金、毒死蜱、杀虫双,其LC50分别为1.09mg/L、2.28mg/L、9.30mg/L、394.17mg/L、582.30mg/L、1120.84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从药后3天到药后14天,防治效果无论是速效性还是持效性都是氯虫苯甲酰胺最好;在药后3天时,有机磷类杀虫剂和吡唑类杀虫剂的效果比较明显;而药后7天到14天时,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2.选择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室内生物活性高且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新型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测定了作用方式及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作用方式强弱次序为:胃毒作用触杀作用内吸传导作用。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剂量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试虫体内的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提高,且处理时间越长上升的越明显。
3.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对水稻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地上部鲜重都显著高于对照。而氯虫苯甲酰胺叶面喷雾对水稻成株的株高、叶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四(2)代稻纵卷叶螟14d后对水稻植株分蘖数(总枝数/穴)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对水稻体内保护酶有一定的影响,水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极显著低于对照。
|
|
|
|
1 |
乔志刚;吴静红;刘小美;刘平知;汪次明;;氯虫苯甲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示范总结[J];湖北植保;2008年05期 |
2 |
姜干明;顾菁;肖保国;陈松林;;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10年02期 |
3 |
;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1978年02期 |
4 |
方道康,顾文贤;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对策及关键技术[J];植物保护;1984年01期 |
5 |
欧宾;;稻纵卷叶螟的国内外研究简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
6 |
王强;韩丽娟;黄祥麟;顾中言;许小尤;花家禄;谬文华;;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江苏农药;1995年02期 |
7 |
毛国忠,徐关康,俞安品,张兆康,李友龙,张惠泉;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02年01期 |
8 |
秦玉金,鞠国钢,胡荣利,沈琴堂,王汝利;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及防治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
9 |
孙春来;贲秀兰;陆晓峰;洪芳;张维根;赵海红;;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01期 |
10 |
陈江城;韩玉江;余春艳;胡艳;;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09年01期 |
11 |
汪强高;韦龙友;李忠芹;孙兰英;;50%库龙EC等防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年01期 |
12 |
梁卓荣;;先正达“福戈”——水稻杀虫新利器[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09期 |
13 |
侯松德;杨玉仙;李前琦;侯土保;马东妹;;三江县2008年早稻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广西植保;2009年04期 |
14 |
周小贺;金远明;王传惠;;2.2%甲维盐微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10年02期 |
15 |
曹涤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几种新药介绍[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5期 |
16 |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测报与防治[J];广西农业科学;1975年05期 |
17 |
;稻纵卷叶螟在稻田的发生及防治[J];山东农业科学;1975年03期 |
18 |
林元礼;;稻纵卷叶螟“外来蛾”的发现[J];今日科技;1975年20期 |
19 |
;稻纵卷叶螟迁飞特性研究(摘要)[J];今日科技;1977年12期 |
20 |
程忠方;;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