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双音节副词研究
【摘要】:
汉语中的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是汉语史的一条基本规律。从总体上看,中古以前双音化的进程较慢,自东汉开始步伐加快,魏晋南北朝时期则进一步发展,为最终改变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副词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要趋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总趋势。中古时期双音节副词大量出现,这些双音节副词,既有中古之前已经产生并被这一时期继承下来的,也有这一时期新生的。不管是中古以前产生的还是中古新生的,都显示了中古汉语副词的双音化特色。《宋书》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其副词系统也必然反映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规律。
文章主要运用描写法对《宋书》中双音节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其中包括《宋书》中双音节副词的种类,每个副词的出现频率等;运用比较法对《宋书》中的双音节副词进行分类,并对每一次类中的双音节副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适当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一些语法现象作定量分析。文章通过对《宋书》的穷尽性考察,共确定双音节副词175个,其中新兴双音节副词占了很大一部分(约占总数的69%),说明这一时期是副词复音化的重要阶段。
文章对《宋书》双音节副词的语法意义和结构类型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从语法意义上看,时间副词的数量较大(占31%),基本上形成了系统,但每一个双音节副词的出现频率较低且不平衡。从结构上看,并列式和附加式双音节副词占很大比例(分别约占47%和27%)。这两种构词法是《宋书》中副词复音化的重要手段。其中附加式构词方式很有规律,也很广泛,与上古相比,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副词后缀如“自”和“复”等,这种构词方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宋书》双音节副词词形不稳定、词义及语法功能不巩固,复音组合十分自由、活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我们认为这是复音化词语迅速繁殖时期必然发生的现象,因为中古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刚产生的新词无论是在形态还是语法意义上相对来说都具有不稳定性。虽然有很多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没有被现代汉语沿用,但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大约占总数的30%)词语还是被完全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双音节副词能够沿用至今,一方面说明这些双音节副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继承、发展和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