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歌《绣荷包》《包楞调》的音乐特点与演唱艺术分析
【摘要】: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所承载的地域性音乐风格特征、民俗文化内涵赋予了后世每一位传唱者源源不断的精神传承动力和文化自信心。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凝结智慧和文化内容,采用民歌这种音乐艺术形式彰显了各个历史时代本地域的社会风土人情样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宝藏。在中国民歌这座百花齐放的大观园中,山东民歌更是以其独特的旋律形态构成、音乐风格韵味及演唱特征,成为一朵绽放的瑰丽。文章以极具山东民歌特征的小调类代表作品《绣荷包》、《包楞调》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音乐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多维视角审视的研究方法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流变、音乐形态等进行综合性剖析,探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理论基础上,再结合演唱实际,对两首小调民歌的语言、唱腔、演唱风格方面展开解析,进而阐述山东民歌小调类作品的演唱艺术。文章从五个部分展开对山东民歌《绣荷包》、《包楞调》的音乐特点与演唱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讨论。第一部分为引言,宏观性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论述山东民歌《绣荷包》、《包楞调》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三部分对两首民歌小调进行音乐形态的分析,包括旋律结构构成、唱词形态、衬词特征等;在第四部分,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阐述对两首民歌小调的演唱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