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模型研究宁夏围栏内甘草的分布格局和土壤水分对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
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是防风固沙的重要植物,它的分布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本文通过研究宁夏野生甘草的分布格局以及人工种植甘草的高度、枝条数、叶片、地上生物量、地下根茎及侧根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果:
(1)利用球状模型作为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知:2005年野生甘草在研究区域内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51.82%,且主要体现在15m以下的小尺度上,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48.18% ,主要体现在15 m~49.5616m的中尺度范围内,说明在小尺度上甘草的生态学过程起主要作用;2006年野生甘草在研究区域内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38.09%,且主要体现在15m以下的小尺度上,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61.91% ,主要体现在15 m~36.8254m的中尺度范围内,说明,野生甘草在小尺度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而在中尺度上具有团状分布的特点。
(2)在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Kriging插值在二维平面上绘制甘草的空间分布图,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相对于2005年来说,2006年野生甘草聚集密度更高,面积更广,并在样方多处出现小的聚集斑块,主要是因为2006年的降雨量多,蒸发量少,自然环境适合甘草的生长,甘草的密度自然就会增大。
(3)通过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分析得出,不同水分处理对甘草植株的高度、枝条数、单叶叶面积,叶片数量以及地上生物量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甘草植株的高度随之增高,单叶叶面积,叶片数量以及地上生物量随之增大、增多;当土壤含水量增大到15%时,甘草的枝条数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壤水分的继续增加,甘草的枝条数开始下降,说明土壤含水量15%是甘草在生长方面的一个临界值。
(4)在盆栽试验中,由于意外,7月下旬5%处理进水,受干旱胁迫的甘草植株获得水分后,植株高度,枝条数,单叶叶面积,叶片数量以及生物量都有增加,并超过9%处理,且和12%处理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甘草的生长过程中,先使甘草受到一定的干旱胁迫,然后再给其加入少量的水,甘草获得水资源后,就迅速生长,植株高度、枝条数、单叶叶面积,叶片总数以及生物量均有显著的提高,这可能是一种节水的好办法。
(5)从试验的耗水量得到,18%处理的水分耗散量最多,但其甘草植株的高度,叶面积,叶片数量,生物量与15%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显著,而且植株的枝条数比15%处理的还要少,因此,我们认为在宁夏这种条件下,种植甘草采用土壤含水量为15%处理最为合理。
(6)由于盆栽试验只做了一年,甘草地下部分的主根没有变化,水分对其影响无从下结论,但水分对甘草的侧根数量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甘草的侧根数增多;水分对甘草的根茎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试验结果看,5%,9%,12%,15%各个处理之间甘草根茎的生物量和长度没有显著的变化,但18%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可能是甘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造成的。
(7)本文在借鉴地统计学空间分布插值以及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野生甘草的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以及甘草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配合克里格插值,能很好的估算出野生甘草的空间分布;生长发育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甘草植株的高度、枝条数量、单叶叶面积、叶片数量、地上生物量以及地下侧根数量的变化。
|
|
|
|
1 |
田炜煜,蒋敏华,那顺,王景坤,王永福,王春光;天然山杏丛株数和结实量模型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9年S1期 |
2 |
苏海;赵美琦;肖悦岩;;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所致产量损失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S1期 |
3 |
董平,汪开保;利用统计法建立卷烟焦油预测模型[J];烟草科技;2001年12期 |
4 |
朱岩;李桂星;杨悦新;;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
5 |
张坤;洪伟;吴承祯;丁新新;;福建省降雨侵蚀力R值预测预报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
6 |
杨君,关欣,文启凯,盛建东,林瑜;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潜力模型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7 |
章俊华;设计规划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1──预测模型(Prediction Model)[J];中国园林;2000年04期 |
8 |
郭娇;石建省;石迎春;叶浩;王伟;;黄河三角洲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J];土壤学报;2008年02期 |
9 |
顾祝军;曾志远;史学正;于东升;郑伟;张振龙;胡子付;;基于遥感图像不同辐射校正水平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
10 |
赵大球;盛艳乐;周春华;;银杏叶面积和果实鲜重非破坏性测定方法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07期 |
11 |
甘曦;潘道海;杨长斌;邓前春;吴勇刚;崔庆彬;杨正武;郭良策;邓传云;钟琼;;几个中稻品种施肥量与产量模拟预测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S1期 |
12 |
马义;康芳;郭昊;;基于偏最小二乘方法估测生物量模型的应用[J];华章;2011年05期 |
13 |
蒋艳;李任波;李玻;;云南松树高——胸径生长关系模型[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年01期 |
14 |
苏海;赵美琦;肖悦岩;;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侵染循环主要环节的定量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S1期 |
15 |
陈文勇,盖克清;图书馆综合评估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
16 |
韩建宁,吴春江;池塘溶解氧动态模型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4年02期 |
17 |
张喜英,袁小良,韩润娥,王会肖;冬小麦根系生长规律及土壤环境条件对其影响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4年03期 |
18 |
冷志杰,侯中田,赵洁,孟军,徐中儒;运用双重组合设计建立黑龙江省玉米降水产量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1998年02期 |
19 |
申广荣,白中科,王镔;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评价模型的建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年01期 |
20 |
鞠远江,曾思伟,刘耕年;泥石流沟最优治理方案选择的层次分析法模型[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