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快Z箍缩的脉冲电流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
快Z箍缩实验中,驱动电流的测量对分析溃入Z箍缩负载的真实电功率、计算Z箍缩等离子体辐射转换效率和负载动态参数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快Z箍缩实验的驱动电流为研究对象,根据强光一号加速器Z箍缩状态的结构特点及脉冲大电流测量方法的优劣,研制不同参数与结构的Rogowski线圈。研究表明,自积分线圈的回绕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角向漏磁场的干扰,而且还可以保证线圈的高频特征。在强光一号加速器上开展了驱动快Z箍缩的电流测量研究,根据自积分罗氏线圈和微分环的实验,证明电流后沿的拖尾现象与探测器本身无关,同时检验了新制作的探测器的性能,肯定了微分环在Z箍缩电流测量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对电流测量中波形后沿的“拖尾”现象进行研究,对目前国内、外Z箍缩测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M933.1
|
|
|
|
1 |
廖瑞金,孙才新,顾乐观,卢盛和;微分环在强流陡脉冲测量中的抗干扰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2 |
刘金亮,钟辉煌,贺军涛;测量ns级脉冲大电流的同轴分流器[J];高压电器;1997年03期 |
3 |
廖瑞金,蒋国雄,余存仪;微分环的研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89年04期 |
4 |
丛培天,蒯斌,邱爱慈,王亮平,吴撼宇,曾正中,贾伟;脉冲电压下的自击穿水介质开关击穿特性和电路参数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9期 |
5 |
张华伟,孙越强;几种非侵入式电流测量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21期 |
6 |
田朝勃,索南加乐,罗苏南,杨奖利;应用于GIS保护及监测的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J];中国电力;2003年10期 |
|
|
|
|
|
1 |
乔峨,安作平,罗承沐;应用在混合式光电电流互感器中的Rogowski线圈[J];变压器;2000年05期 |
2 |
王少奎;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发展现状及研制难点[J];变压器;2003年05期 |
3 |
时德钢,刘晔,张丽平,胡光辉,张国林;高电压等级电压互感器综述[J];变压器;2003年06期 |
4 |
李维波,毛承雄,陆继明,范澍,胡兆庆;新型磁位计在线监测技术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1年11期 |
5 |
金涌涛,刘会金,熊玲玲;Rogowski线圈频率特性分析及拓宽频带方法[J];电测与仪表;2003年09期 |
6 |
邹积岩,段雄英,张铁;罗柯夫斯基线圈测量电流的仿真计算及实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
7 |
李维波,毛承雄,陆继明,余翔;分布电容对Rogowski线圈动态特性影响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6期 |
8 |
李红斌,刘延冰,张卫军;光学电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电工技术杂志;1997年01期 |
9 |
张葆青;石英玻璃的基本特性及石英管的正确使用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1994年04期 |
10 |
钱政,申烛,罗承沐;电子式光电组合电流/电压互感器中的相位补偿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24期 |
|
|
|
|
|
1 |
李强
,冯开明
,何开辉
,高椿明
,张映林
,乔涛;Z箍缩强X射线源金属丝阵列负载[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9年S2期 |
2 |
罗承沐,高英,崔豪,赵秀山;脉冲电流测量线圈的研究和CAD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3 |
何开辉
,冯开明
,李强
,高椿明;金属丝阵列Z箍缩装置中R-T不稳定性初步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9年S2期 |
4 |
王亮平,邱爱慈,蒯斌,丛培天,郭宁;拉瓦尔喷嘴的气流线质量及密度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2期 |
5 |
李强
,冯开明
,何开辉
,张映林
,高椿明;Wire-array Z箍缩工程与实验介绍[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9年S2期 |
6 |
张扬,丁宁;轴向剪切流对Z箍缩等离子体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抑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5年01期 |
7 |
李成榕;杨津基;王文端;;喷气式Z箍缩等离子体运动的干涉测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8 |
杨震华,田世洪,武玉璞;脉冲强电流Z箍缩等离子体的理论研究[J];计算物理;1998年01期 |
9 |
陈林;姜巍;吴守东;李晔;徐敏;丰树平;谢卫平;邓建军;;等离子体断路开关装置上的多丝Z箍缩初步实验[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12期 |
10 |
彭先觉;;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一条有竞争力的能源技术途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