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导波在电厂管道完整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电厂管道输送的一般是高温高压,甚至带有辐射性的介质,一旦泄露将会对周围环境、人员造成重大伤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由于电厂管道泄露而产生的人员伤亡事故。超声导波技术是在传统的超声波检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长距离传播、全壁厚检测、不需去除覆盖层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电厂管道的快速检测,且有进行在线监测的潜力。
本课题对超声导波在电厂管路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物性改变时,管道中频散曲线的变化。分析了室温到500℃温度下,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对频散曲线的综合影响及各自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当温度改变时,弹性模量的变化对频散曲线的影响最大,低频段的L(0,1)、L(0,2)、T(0,1)模态导波受材料物性影响较小。考虑从管壁外侧施加载荷时导波的易激发性,将L(0,1)模态导波作为检测波,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利用基于波长匹配原则的单一换能器、梳状换能器对所选模态导波的激励。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具有宏观裂纹管道中超声导波的传播进行模拟,验证了基于相匹配原则的斜入射换能器对L(0,2)模态的激励,确定了此时导波反射系数随裂纹的轴向、周向,以及径向尺寸三个参数的变化关系。
常规超声无损检测方法对大的缺陷比较灵敏,而在检测均匀分布的微裂纹或材料性能退化时却并不理想。本论文从数据处理以及非线性两方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导波技术对早期微观裂纹检测的可行性。
通过比较时域信号、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域信号,以及矩阵束方法得到的频散曲线,发现了这三种数据表示方法在导波模态识别中的优缺点。将矩阵束方法得到的频散曲线变化用于管道的微损伤检测中,能够发现微损伤的存在,其灵敏度比时空变换方法更高,且能对微裂纹进行定位。
将超声导波技术与非线性检测方法相结合,可以得到谐导波检测方法。通过对管道中二阶谐纵向导波的激励条件进行数学求解,进一步确定了管道中谐纵向导波的激励点,并研究了谐导波的相对振幅与管道中微裂纹的尺寸之间的变化关系。
本研究为处于不易接触条件下管道的损伤检测和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
|
|
|
1 |
牛晓光,李树军,张彦新,宋庆学;小径管超声导波探伤的应用研究[J];河北电力技术;2001年05期 |
2 |
何存富,于海群,吴斌;管道超声导波检测专用探头的研制[J];实验力学;2003年04期 |
3 |
徐鸿;王冰;姜秀娟;;材料损伤的超声导波无损检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4 |
焦敬品;何存富;吴斌;B.W.Drinkwater;S.A.Neild;P.D.Wilcox;;接触缺陷的振动调制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9年03期 |
5 |
汪毅;张武能;蔡红生;;凝汽器不锈钢波纹管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的研究[J];无损探伤;2009年05期 |
6 |
他得安,刘镇清;超声导波频散特性与管材内径-壁厚比的关系[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7 |
刘吟;魏玉垒;刘美丽;;超声导波、TOFD技术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9年09期 |
8 |
他得安,刘镇清,贺鹏飞;管材超声检测中导波模式及频厚积的选择[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9 |
王秀彦;何存富;吴斌;;菲轴对称局部加载激励接收超声导波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10 |
李一博;靳世久;孙立瑛;;超声导波在管道中的传播特性的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5年05期 |
11 |
;行业动态[J];中国计量;2008年02期 |
12 |
牛晓光;刘长福;张彦新;李中伟;;换热器管超声导波检测[J];无损检测;2009年09期 |
13 |
蔡桂喜;张恩勇;;海底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及最新进展[J];无损探伤;2009年06期 |
14 |
杜好阳,张春雷,隋忠学,杨坚;电站锅炉小径管母材缺陷检测的导波技术及其应用[J];吉林电力;2002年03期 |
15 |
李衍,强天鹏;管道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新技术的特性和应用[J];无损探伤;2002年04期 |
16 |
李隆涛,何存富,吴斌;周向超声导波对管道纵向缺陷检测的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5年04期 |
17 |
何存富,刘增华,孙雅欣,王秀彦,吴斌;基于超声导波技术对弯管中缺陷检测的实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18期 |
18 |
孙士彬;孙乾耀;A. Demma;D. Alleyne;;采用超声导波技术对埋地管道进行腐蚀缺陷的检测[J];无损探伤;2007年04期 |
19 |
孙雅欣;何存富;吴斌;王秀彦;刘增华;;超声导波技术在螺纹钢锚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勘察;2008年04期 |
20 |
程载斌,王志华,马宏伟;管道应力波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