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开采的水文地质控制和产能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煤层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及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对沁水盆地南部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3#煤层、顶底板关键层的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查明了不同地质条件下排采过程中的压力传递规律和单井控制面积;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及储层的地质特征,确定煤厚、灰分含量、渗透率、埋深、顶板岩性、地质构造、含气量、储层压力为影响研究区煤层气开采潜力的主控地质因素,并通过应用ANN确定了各主控因素对产能的权重贡献,建立了基于GIS与ANN耦合的煤层气产能潜力系数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产能潜力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柿庄南区块产能潜力大体为西高东低,预测结果与煤层气开采实际相吻合,证明评价模型是可靠的。
|
|
|
|
1 |
袁政文;煤层气藏类型及富集高产因素[J];断块油气田;1997年02期 |
2 |
吴月先;亦资孔盆地上二叠统煤层气藏加砂压裂技术探讨[J];钻采工艺;2005年02期 |
3 |
薛成刚,曹文江,钟英,詹国卫,刘埃平;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推导及储量计算方法[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0年04期 |
4 |
Michael D.Zuber;Charles M.Boyer;杨兴琴;;煤层气评价技术的最新发展[J];国外测井技术;2002年05期 |
5 |
万建华;;煤层气的赋存规律[J];今日科苑;2007年14期 |
6 |
洪峰;宋岩;陈振宏;赵孟军;柳少波;秦胜飞;傅国友;;煤层气散失过程与地质模型探讨[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
7 |
王红岩;李景明;赵群;;高变质煤层气成藏特征[J];天然气技术;2007年05期 |
8 |
苏泽奎;;影响煤层气赋存条件的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
9 |
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
10 |
朱广彦;;河北省大城区煤层气前景展望[J];河北煤炭;2010年02期 |
11 |
张翼;吴小庆;何吉祥;方俊伟;杨芳;;我国煤层气试井研究进展[J];煤;2010年12期 |
12 |
任冬梅,张烈辉,陈军,张明;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地质及开采特征比较[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3 |
张志庆;韦重韬;刘文平;高韬;崔新瑞;郭建;;河东煤田中南部构造控气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4期 |
14 |
赵培华;刘曰武;鹿倩;徐建平;蒋华;韩旭东;;煤层气井试井研究的意义[J];油气井测试;2010年06期 |
15 |
王怀勐;朱炎铭;李伍;张建胜;罗跃;;煤层气赋存的两大地质控制因素[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
16 |
张健;汪志明;;煤层应力对裂隙渗透率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7 |
赵俊龙;许浩;汤达祯;彭己君;孟金落;才思斯;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判识条件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4期 |
18 |
王生维,陈钟惠,段连秀,杨梅珍;我国中新生代聚煤盆地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4期 |
19 |
赵群;王红岩;李景明;宋岩;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我国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差异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1期 |
20 |
同登科;张先敏;;致密煤层气藏三维全隐式数值模拟[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