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在我国矿业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制度在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有关矿业城市转型的制度研究中,针对非正式制度在我国矿业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研究很少。由于非正式制度安排不像正式制度安排那样具有突变机制,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累积的过程。因此,即使正式制度安排已经发生了变迁,非正式制度安排可能仍会顽强地发挥着作用。那么,非正式制度是否会对矿业城市的转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何发生,程度如何;为什么政府为促进矿业城市转型,需要通过引导非正式制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矿业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是自发产生和发展的,还是需要外部形势或政府促进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这些问题解决后,可能会为矿业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呈现出一条规律性的经验或路径。
本文认为,在政府行为引导非正式制度对城市经济转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对矿业城市而言,这个假设依然成立。以焦作为例,政府的执政理念,对矿业城市的非正式制度产生了引导作用,这种作用又进一步产生在矿业城市经济转型中,实现了较高的经济绩效;以淄博为例,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基础建设、投资激励、弘扬特色文化等措施,对旧有的非正式制度内容,包括文化、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偏好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淄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信念基础。
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对矿业城市非正式制度的重要内容的文化进行实证研究,对典型的矿业城市文化进行了归纳,并结合矿业城市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四种矿业城市的特色文化类型,分别为:地域特色文化、精神特色文化、历史特色文化和资源特色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有大部分矿业城市都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对其特色文化的认识和发扬还远远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非正式制度在矿业城市转型中的作用明显,但是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诸如:长期计划经济导致人们观念落后;群众对城市发展信心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等。因此,本文根据经验总结、特色研究和问题归纳,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正确发挥政府理念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建设和谐矿城;二是推广“一新带三新”的阜新矿城模式;三是更新观念,加强市场竞争意识;四是弘扬学习精神,建立创新机制;五是弘扬矿业城市特色文化,奠定长期发展的制度基础。
|
|
|
|
1 |
周德群,龙如银;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
2 |
吕国平,刘法宪;矿业城市:调整生命周期 促进可持续发展——由“矿竭城衰”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05期 |
3 |
夏英煌,张家义,袁光平;中国矿业城市发展道路的选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07期 |
4 |
朱训;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J];资源.产业;2004年05期 |
5 |
陈佩富;对矿业城市规划的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05年03期 |
6 |
杨玲;矿业城市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
7 |
王卓理;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8 |
王安建,王高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对矿业城市调查研究方法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1年11期 |
9 |
王文元;谋求矿业城市新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6期 |
10 |
刘祥,王立杰;四矿问题与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煤炭;2003年02期 |
11 |
张红,安成谋;甘肃省矿业城市发展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2 |
沈镭;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J];中国矿业;1998年03期 |
13 |
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
14 |
赵公正;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矿业城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
15 |
杨筠,全默;矿业城市发展问题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6 |
龙如银,周德群;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及其调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2期 |
17 |
丁锋;我国矿业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
18 |
李春明,吴淦国;东北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模式探析[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
19 |
关凤峻,胡小平,蒋少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08期 |
20 |
朱明峰;试论矿业城市经营策略[J];资源.产业;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