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噪声成像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维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由中国地震局新升级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ASeismic Collaborative Experiment of Northern Tibet (ASCENT)和northeasternTibet Seismic (NETS)实验布置的共223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的三分量的连续地震噪声数据,利用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上地幔顶部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特征。
首先通过采用Occam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不同周期的面波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特征。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周期小于25s时,拥有较厚沉积层的柴达木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非盆地区域表现较高的速度特征。周期大于30s时,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中下地壳表现为明显的低速,柴达木盆地则表现为高速。而西北祁连造山带在周期大于36s时表现为较弱的低速,这一现象在祁连造山带的东南段并没有观测到。根据获得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结果我们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SH波和SV波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具有较厚沉积盖层的柴达木盆地在上地壳表现为低速。在中地壳,羌塘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表现出明显的低速;相对于周围构造块体来讲,具有较深莫霍的西北祁连造山带的中地壳也存在相对弱的低速区,该低速区可能与祁连造山带经历了加里东造山运动致使其地壳增厚,从而为适应华北克拉通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地壳缩短所呈现的一种地壳响应相关联。基于获得的SH波和SV波的速度结构,我们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径向各向异性分布特征(2(Vsh-Vsv)/(Vsh+Vsv)*100%)。(1)在上地壳,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负的径向各向异性(Vsv Vsh),可能是由于浅层的隆起、折叠和侵蚀动力学过程引起矿物微裂隙近垂直向排列;(2)在中地壳,松潘甘孜地体和西北祁连造山带表现为明显的正的径向各向异性特征(Vsh Vsv)。而且,此各向异性特征正好对应的是S波的低速区;(3)在地下深度大于40km,松潘甘孜地体仍就表现为正的径向各向异性,可能是由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使得深部地壳的各向异性矿物近水平的排列。然而西北祁连造山带则表现为负的径向各向异性特征,这可能与加里东造山时期的地壳增厚引起的矿物优先垂直排列有关。
|
|
|
|
1 |
祝意青,胡斌,李辉,蒋锋云;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图像[J];中国地震;2005年02期 |
2 |
周民都;;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J];西北地震学报;2006年02期 |
3 |
高明星;刘少峰;;DEM数据在青藏高原地貌研究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1期 |
4 |
袁道阳,石玉成,刘百篪;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沉积物年代标尺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9年01期 |
5 |
侯光良;许长军;樊启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
6 |
张珂;蔡剑波;;黄河黑山峡口最高阶地宇宙核素的初步年龄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
7 |
施炜;马寅生;吴满路;张云峰;杜德平;;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8 |
虢顺民,江在森,张崇立;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03期 |
9 |
祝意青,胡斌,朱桂芝,徐云马;民乐6.1级、岷县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1期 |
10 |
周民都;张元生;石雅鏐;张树勋;范兵;;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1期 |
11 |
李松林;赖晓玲;;青藏高原东北缘似三联点构造的初步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2期 |
12 |
;《地学前缘》2006年第13卷总目录[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3 |
王修喜;李吉均;宋春晖;张军;赵志军;高军平;潘美慧;;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沉积学报;2006年06期 |
14 |
祝意青;;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前兆特征研究——流动重力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5期 |
15 |
张先康,李松林,王夫运,嘉世旭,方盛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J];地震地质;2003年01期 |
16 |
张培震;郑德文;尹功明;袁道阳;张广良;李传友;王志才;;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
17 |
张会平;张培震;吴庆龙;陈正位;;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年02期 |
18 |
嘉世旭;张先康;;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9 |
杨杰东;李高军;戴澐;饶文波;季峻峰;;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区的同位素证据[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
20 |
吴立辛;杨明芝;赵卫明;傅容珊;朱良保;施行觉;;利用重力多尺度分解资料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厚度[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