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区榴辉岩中主要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摘要】:大别山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带之间,因具超高压矿物柯英和微粒金刚石的榴辉岩而闻名。榴辉岩多呈面状分布于南大别地区,北大别地区仅有零散发现。南大别榴辉岩中已确认发现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北大别榴辉岩中尚未见报道。
本次论文采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电子探针、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大别榴辉岩中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大别榴辉岩的成因和折返模式。
论文研究发现,北大别榴辉岩中的石榴石为镁铝-铁铝榴石,其中镁铝榴石含量大大高于南大别。石榴石中棕色韭闪石蚀变环带明显。绿辉石中矿物出溶现象明显,见奥长石出溶。榴辉岩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韭闪石+透辉石+奥长石+中长石+石英等,具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特征。南大别榴辉岩中的石榴石为钙铝-铁铝榴石,石榴石中含有典型的柯石英包裹体,岩石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金红石+石英等,具榴辉岩相峰期变质特点。
榴辉岩在大别山南北具有不同的折返过程,南大别榴辉岩折返速度大于北大别,经过构造的快速抬升后到达中—上地壳水平;北大别榴辉岩则抬升速度较慢,只到达下地壳水平,这很好地解释了柯石英只出现在南大别榴辉岩中,而很少见于北大别中的现象。
论文中计算得到北大别榴辉岩温度为680℃,属于中温环境。石榴石—单斜辉石地质温度计在应用中要注意适用成分范围的影响。石榴石中XCa和Mg#对温度计算结果控制明显,Mg#(Mg/Mg+Fe)值越高,温度越高。温压公式中KD值大小对计算结果有直接地影响,KD值越大,计算出的温度值就越小。
石榴石Mg#值在北大别榴辉岩中比南大别高出许多,韭闪石Si含量在北大别榴辉岩中低于6.0,在南大别榴辉岩中则高于6.0,这些都反映出北大别榴辉岩温度高于南大别榴辉岩的特点。根据本次论文数据和前人资料,总结出大别榴辉岩中石榴石MgO含量与榴辉岩压力之间存在较好的正对应关系,北大别榴辉岩中石榴石MgO含量明显高于南大别,由此推断出北大别榴辉岩压力高于南大别榴辉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588.3
|
|
|
|
1 |
艾永富,金玲年;石榴石成分与矿化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2 |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1989年06期 |
3 |
张泽明,游振东;大别山榴辉岩带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4期 |
4 |
葛宁洁;李曙光;彭中华;刘德良;;大别山东段榴辉岩的成分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地质学报;1993年02期 |
5 |
杨经绥,许志琴,宋述光,吴才来,史仁灯,张建新,万渝生,李海兵,金小赤,Marc Jolivet;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及对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意义[J];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
6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江来利,周存亭,吴维平;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
7 |
刘春花;杨林;尹京武;蔡佳;杨海涛;邵兴坤;徐海明;王军;;电子探针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兴地塔格群石榴石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11年01期 |
8 |
Jianxin Jiang;Antonto C.Lasaga;张泽明;;生长后热事件对生长环带石榴石的影响及其在变质作用p-t历史计算中的意义[J];地质科学译丛;1991年03期 |
9 |
郑巧荣;由电子探针分析值计算Fe~(3+)和Fe~(2+)[J];矿物学报;1983年01期 |
10 |
傅斌,郑永飞,李一良,李曙光;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地质温度计[J];矿物学报;1998年02期 |
|
|
|
|
|
1 |
汤加富,钱存超,高天山;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5年02期 |
2 |
周存亭,汤加富,高天山,童劲松,鲁如魁;大别山地区片麻岩套的建立与成岩时代讨论[J];安徽地质;1995年03期 |
3 |
侯明金,汤加富,高天山,荆延仁;重新认识宿松群[J];安徽地质;1995年03期 |
4 |
徐贵忠;安徽大别山蛇绿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5 |
梁万通,荆延仁;安徽省大别山区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地质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6 |
刘晓春,刘先文,胡克;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形成[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7 |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Site-selection Researches of the First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eep Drilhole[J];Continental Dynamics;1998年Z1期 |
8 |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江博明,郑永飞,张宗清,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Sm-Nd年龄测定及其对麻粒岩相退变质时间的制约[J];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9 |
张泽明,游振东;大别山地区柯石英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球科学;1992年02期 |
10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J];地球科学;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