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矿化规律及成因
【摘要】:
朱拉扎嘎金矿是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中-上元古界中发现的第一个超大型金矿床。本文就该矿床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及矿床的同位素地质学、成矿条件和矿化规律、矿床成因类型等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取的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对矿区地层多条剖面的研究,对地层的层序、岩石类型、变质作用、热液蚀变及原岩沉积环境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赋矿地层及矿体中首次发现了火山岩。对矿区分布的花岗斑岩开展了较深入的岩石学及成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其在朱拉扎嘎金矿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矿区各类侵入岩重新厘定了它们的岩性特征,如矿区东南部原闪长岩重新确定为辉长岩,确定NNW向分布的脉岩为闪斜煌斑岩,且认为后者和朱拉扎嗄金矿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2、通过对矿床、矿体、矿石的研究,发现朱拉扎嘎金矿是在地质构造环境差别较大,地质年代相距甚远的两个阶段形成的。即早期的成矿作用是在赋矿地层沉积过程中,通过海底火山活动,以喷流沉积方式产生的,它为后期的成矿作用奠定了物源基础。第二期成矿作用是在海西构造运动中,由于花岗斑岩原始岩浆的侵入活动使早期的矿石或矿化岩石受到较强烈改造,使其中的金得到进一步富集,从而构成了现在的矿体。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变化于1.1~7.1‰,平均2‰,具有深源岩浆热液成矿的特点。大量Pb同位素研究也表明,矿床的矿石铅源跨越了下地壳、地幔和造山带演化线,形成混合铅带,多集中于地幔和造山带演化线附近,暗示Pb主要来自地层中的火山岩和后期的侵入岩,少量来自正常沉积地层。包裹体的氧、氢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热液虽以岩浆水为主,但在晚期有较多天水及地下水的混入。
3、朱拉扎嘎金矿的形成中热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热液活动不仅复杂而且具多期性,有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冰长石化、碳酸盐化等。矿石中石英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含矿热液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广,平均在286℃,显示中偏高温特征。另外,包裹体中的盐度也甚高,平均在21.66 Wt% NaCl,而成矿时的压力相对较低,平均54×10~5Pa。总的趋势是压力降低,盐度也随之降低。
4、朱拉扎嘎金矿的矿石类型众多,有喷流沉积型、蚀变火山岩型、蚀变变质砂岩型、交代岩型和硫化物石英脉型,其中对矿床或矿体贡献最大的是蚀变变质砂岩型,其次是蚀变火山岩型和交代岩型。初步查明,矿石中金的主要载体为独立金矿物,其中以自然金占据明显优势,其他载金矿物主要是硫化物。
5、在朱拉扎嘎金矿外围及邻区进行找矿时,应注意:朱拉扎嘎毛道组第一岩性段是重要的赋矿层位,应根据该层位特征和上下地层的关系等因素进行追索,特别注意其中火山岩的存在和在空间上的分布,因为火山岩和海底喷流沉积矿化层的出现是形成赋金层位的重要。同时,花岗岩类的存在是形成朱拉扎嘎金矿的又一重要条件,因此赋金层位中及邻区花岗岩体分布区应开展物、化探及地质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