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
【摘要】: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是南岭多金属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床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柿竹园、骑田岭、香花岭、黄沙坪和宝山、水口山、铜山岭等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均产于花岗岩类岩体或其周围之中。笔者通过查明研究区燕山期主要成矿花岗岩类的地质构造和岩相学特征,完成同位素年代学、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分析测试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花岗岩类的岩石组合类型的划分、地球化学特征背景、地质构造对矿体时空制约、花岗质岩浆物质来源、形成机制及区域壳-幔作用过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等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1、通过研究区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SHRIMP 等方法的定年,建立了成矿花岗岩年代格架。将花岗岩成岩时代大致划分为4 个岩浆活动幕,认为成矿时代峰期是中侏罗世的燕山早期(约155±10 Ma)。
2、厘定了燕山期17 个典型成矿花岗岩体的岩石谱系单位。并按地幔物质参与的程度和花岗岩类与矿化系列的关系,提出了成矿花岗岩岩石组合谱系类型与矿化系列,将花岗岩类划分为MS 型、SM 型、C 型铝质A 型和S 型强过铝质的4 个岩石组合谱系类型与矿化系列。
3、研究了不同岩石组合谱系类型的成矿花岗岩的造岩矿物成分和岩石的主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矿化等特征,探讨了岩石成分变异,尤其是成矿花岗岩富F、C1 等挥发组分导致MS 型和SM 型早期次单元准铝质花岗岩有大型-特大型Cu、Pb、Zn、Sb 等多金属矿化,而重稀土与Sn、W、Nb、Ta 等元素则于SM 型晚期次单元和C 型铝质花岗岩中富集成矿的成因意义。
4、发现了壳幔混合作用的标志实体——微粒包体,并结合不同岩石组合谱系类型的成矿花岗岩体岩石的地质构造、岩相学的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成矿花岗岩类的壳幔源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改变了前人对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成因的认识,为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5、揭示了不同岩石组合谱系类型成矿花岗岩类的岩浆源岩主要是地壳物质,具有地幔和地壳双重物源的特征。模拟计算出MS 型和SM 型花岗岩的混合岩浆中碱性玄武岩基性端元分别为大于20%和小于15%,C 型铝质A 型小于10%;
6、通过壳-幔相互作用成因分析,发现同序列早次形成的单元岩石,其岩浆混合程度低,由残余的基性岩浆团的固结而成的包体含量高;而晚次单元岩石,其岩浆混合彻底,包体含少量和规模小,并认为同序列花岗岩石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后,又发生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离作用;早期的岩浆混合和晚期的结晶分离作用的共同作用可能是研究区成矿岩体形成的主要机制。
7、探索了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认为研究区燕山早期的花岗质岩石,其成因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密不可分。在燕山早期早阶段,研究区发生陆陆挤压碰撞造山作用导致在茶郴深大断裂两侧存在明显差异后,在燕山早期的晚阶段后碰撞造山的环境下,研究区东面隆起区可能由于具有更厚的陆壳和地幔岩石圈之故,岩石圈根发生大规模拆沉,导致玄武岩浆底侵作用造成中地壳结晶片岩大量熔融,形成大规模岩浆房。同时,相对少量的源于地幔的基性岩浆也沿深部断裂上侵,侵入中地壳源岩浆房中,形成了混合岩浆。
8、总结了各岩石组合谱系类型花岗岩类的成矿专属性,建立了找矿标志,分析了找矿潜力,提出了找矿方向。
|
|
|
|
1 |
金景福;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与铀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4年02期 |
2 |
黄云玉;;秦巴地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J];陕西地质;1987年02期 |
3 |
陈伟邦
,陈岳龙
,王中刚
,张静;华北某些太古代花岗岩类副矿物的初步研究[J];地球化学;1988年04期 |
4 |
夏宏远;;国际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矿物岩石;1982年04期 |
5 |
华刚;论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回归成分[J];地球化学;1983年02期 |
6 |
张玉泉;谢应雯;胡国相;;横断山区花岗岩类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5年02期 |
7 |
А.Т.Хитрянов
,雷文高;褶皱区花岗岩类的矿物相[J];地球与环境;1986年05期 |
8 |
郑济林;;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9 |
真允庆;日本西部凤翩山地区矿化过渡系列花岗岩类的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1期 |
10 |
莫柱孙;;南岭地区花岗岩研究的薄弱环节——纪念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十周年[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3期 |
11 |
张能德;;川西白玉—中甸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探讨[J];地质通报;1991年02期 |
12 |
曾崇义,肖龙,叶乃青,胡楚雁,刘纯,蔡立幸;广西苍梧岭脚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及其成矿专属性[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13 |
邢凤呜;皖中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类[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03期 |
14 |
罗淑兰,吴宗絮,邓晋福,杨瑞瑛;太行-五台山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对比及陆壳演化[J];岩石学报;1997年02期 |
15 |
大海;;利用花岗岩类建造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预测稀有金属矿化[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8年06期 |
16 |
沈渭洲,凌洪飞,李武显,黄小龙,王德滋;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
17 |
董建乐,杨志刚,王信虎,郑豪;花岗岩类与我国金矿成矿关系[J];黄金;2002年06期 |
18 |
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刘晓东,陆建军,林锦富,姚军明,戚华文,张展适,顾晟彦;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4期 |
19 |
夏卫华;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3期 |
20 |
樊金涛;;陕西宁陕旬阳坝地区花岗岩类成因类型的初步划分[J];陕西地质;198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