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银的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熊耳山是河南省重要的金银铅矿化集中区之一,位于熊耳山北坡西段的沙沟矿床,是近些年来先后由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查明的大型银铅锌富矿床,目前主要矿段的勘查程度已达详查,所控制的矿化规模银和铅锌都为大型。前人对与其相邻的铁炉坪大型银铅矿床、蒿坪沟中型银铅金矿床的研究很多,对沙沟矿床矿物组合、银的赋存状态研究却非常少,而这方面的工作对银矿床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论文以沙沟矿床的典型矿脉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系统野外工作基础上,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等离子质谱分析对银铅锌矿石矿物开展研究,鉴定了矿物的种类,描述了矿石结构构造和围岩蚀变特征,划分成矿阶段及蚀变分带,阐明各阶段矿物共生组合,揭示银的赋存状态和富集特征。
本矿床主要的赋矿地层为新太古界太华群高级变质岩。矿脉总体走向NEE或NE向,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根据野外观察将蚀变带划分为3个: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石英-碳酸盐-绢云母-(黄铁矿)化带﹑硅化矿化带(矿化最强部位)。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该区矿石类型以银铅锌矿矿石为主,大多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石中Ag品位40×10-6~1000×10-6,最高达10000×10-6,Ag与Pb的关系最密切,矿石中Pb品位高时Ag的品位也高。银的产出形式有类质同象、独立银矿物及非晶态银。主要独立银矿物有自然银、浓红银矿、辉银矿、硫锑铜银矿、黝铜矿、含银黝铜矿,它们呈细粒包体形式嵌布在方铅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中,其中含银黝铜矿在矿石中分布最常见。类质同像或非晶态银也存在于硫化物中,方铅矿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其单矿物含银1000~2000(×10-6)。
经研究将成矿阶段分为三个: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银铅锌矿化的主要阶段,主要矿物组合:石英+黄铁矿+方铅矿+贫铁闪锌矿+含银黝铜矿;石英+方铅矿+浓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石英+方铅矿+黄铜矿+含银黝铜矿+黝铜矿+自然银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618.2
|
|
|
|
1 |
吴大清,彭金莲,陈国玺;硫化物矿物对银的表面吸附作用及其成矿意义[J];地球化学;1996年04期 |
2 |
陈岳龙,张本仁;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花岗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1994年03期 |
3 |
宋鸿林;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学前缘;1995年01期 |
4 |
裴荣富,熊群尧,梅燕雄;金属成矿省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华北地台北缘为例[J];地学前缘;1999年02期 |
5 |
吕志成,张培萍,刘丛强,刘家军,段国正,郝立波;额仁陶勒盖银矿床银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形成条件[J];地质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
6 |
梅友松,汪东波,金浚,刘国平,邵世才;再论同位成矿与找矿[J];地质与勘探;2000年05期 |
7 |
杨群周,彭省临,张林,张侍威,刘中杰;河南熊耳山地区铜矿找矿前景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4年01期 |
8 |
郭保健,李永峰,王志光,叶会寿;熊耳山Au-Ag-Pb-Mo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5年05期 |
9 |
张巧梅,解庆林,翟东兴,陈德杰,刘国明;河南铁炉坪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2年02期 |
10 |
伍超群,梁冬云,许志华;宝山西部铅锌银矿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1期 |
|
|
|
|
|
1 |
翟裕生;中国区域成矿特征及若干值得重视的成矿环境[J];中国地质;2003年04期 |
2 |
;Microcontinents, Soft Collision and Polycyclic sutuing[J];CONTINENTAL DYNAMICS;1996年01期 |
3 |
李超,陈衍景,何顺东;Age, 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t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1年01期 |
4 |
张复新,张静;The Role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Metal Enrichment in Permian Kupferschiefer of the Rudna Mine, Southwest Poland[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3年01期 |
5 |
李泽九,骆庭川,张本仁;华北地台南缘燕山期板内花岗斑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分空间变化规律[J];地球科学;1994年03期 |
6 |
张正伟,翟裕生,邓军,朱炳泉,林潜龙;华北古大陆南缘的金属成矿作用[J];地球学报;2001年02期 |
7 |
朱裕生,王全明,张晓华,方一平,肖克炎;中国成矿区带划分及有关问题[J];地质与勘探;1999年04期 |
8 |
郭保健,李永峰,王志光,叶会寿;熊耳山Au-Ag-Pb-Mo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5年05期 |
9 |
贡二辰;;河南省洛宁县蒿坪沟银金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8年01期 |
10 |
邵世才,汪东坡;河南熊耳山蚀变断层岩型金矿床成因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1994年06期 |
|
|
|
|
|
1 |
肖成东,杨伦,魏晓英,丁建华;冀东变质核杂岩中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2 |
王根厚,周详,曾庆高,普布次仁;西藏康马热伸展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3 |
张曾荣,何绍勋,彭恩生;熊耳山伸展构造与金矿化的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年02期 |
4 |
岳焕印,舒良树,王觉富,张进;华南武功山中生代花岗岩体热史及隆升机制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03期 |
5 |
杨群周,彭省临;河南省地洼型造山运动与金矿成矿[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04期 |
6 |
梁华英,王秀璋,程景平;吉林四平银(金)矿床Rb-Sr定年及热液活动的时间跨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2期 |
7 |
王彦斌,刘敦一,蒙义峰,曾普胜,杨竹森,田世洪;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金矿床中石英闪长岩和辉绿岩锆石SHRIMP年代学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2004年02期 |
8 |
李超,陈衍景,何顺东;Age, 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t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1年01期 |
9 |
张复新,张静;The Role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Metal Enrichment in Permian Kupferschiefer of the Rudna Mine, Southwest Poland[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3年01期 |
10 |
毛德宝,陈志宏,钟长汀,李子仪,邹晓秋;冀北北岔沟门铅锌矿床中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年龄[J];地球化学;2000年02期 |
|
|
|
|
|
1 |
马志峰;;熊耳山:典型地震遗址[J];防灾博览;2007年02期 |
2 |
;熊耳山──我国又—产金基地[J];中国矿业;1996年01期 |
3 |
杜霞,李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4年04期 |
4 |
孟晓花;;古震遗迹萃裂谷[J];中国应急救援;2009年03期 |
5 |
王志光,张录星;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及找矿进展[J];岩土工程界;1999年06期 |
6 |
李磊,李从,杜霞;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特征、形成、利用与保护[J];高师理科学刊;2005年02期 |
7 |
杨群周;;熊耳山上升起一颗新星——记中外矿业合作开发典范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J];资源导刊;2008年07期 |
8 |
丁士应,任富根,李双保,陈志宏,赵嘉农;豫西熊耳山地区金矿构造控矿系统及其找矿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年02期 |
9 |
汪东波,邵世才;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的地球化学论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年01期 |
10 |
卢欣祥,尉向东,董有,轩慎民;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J];黄金地质;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