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中间地块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隆升的研究
【摘要】:
若尔盖中间地块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它对于研究我国不同地块之间的构造演化史,造山带前缘前陆盆地以及周缘含油气盆地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详尽的野外实地观察、实测的几条地质构造剖面的制作,在广泛收集资料、大量分析测试的基础上,以第四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盆地分析等理论为指导,结合裂变径迹分析技术方法,建立了区域的地层、构造格局,分析了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对若尔盖中间地块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新生代的隆升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有唐克凸起和阿坝-红原凹陷2个三级构造单元,其内有玛曲-略阳断裂带、黑水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3个主要断裂带。
三叠系在若尔盖中间地块广泛分布,主要为中、上三叠统的碎屑岩。研究区内褶皱形态较宽缓,断裂不发育,地层连续性好,被构造活动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褶皱在平面上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排列。研究区的构造样式表现出较大的层次性,总体为盖层滑脱式逆冲褶皱型,其中,以中、上三叠统碎屑岩为主的浅层次,其构造样式主要为紧密型断滑或断展褶皱+低角度逆冲断裂,其滑脱面(上滑脱面)为三叠系下部泥质岩或粉砂质泥岩;以上古生界碳酸岩为主的中深层次,其构造样式推测以冲断和宽缓褶皱为主。根据地层与构造特征,从构造运动影响的时序及变形特点上判断,本区主要在印支晚期才发生褶皱。
若尔盖中间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地区,它的隆升的主要时期是从中生代的印支运动开始的。在印支运动期间,研究区主要经历的是滑脱构造变形;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事件使研究区发生强烈的隆升作用。晚古生代二叠纪以来,研究区发生过五期构造抬升活动;新生代以来,研究区的隆升速率是逐渐增大的。通过对研究区的沉积组合类型、盆地构造演化特点的分析,以及研究区和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对比,从区内已有化探及非地震勘探成果表明,若尔盖中间地块具有油气保存条件,是松潘-阿坝地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
|
|
|
1 |
金维浚,王桂梁,周治安;徐州—宿州地区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J];中国区域地质;1997年03期 |
2 |
伍意德;;湖南煤田滑脱构造特征及找煤方向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3期 |
3 |
陈爱东;;新疆焉耆煤田塔什店煤矿区盖层推覆、滑脱构造特征[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32期 |
4 |
杨金中,沈远超,刘铁兵;胶东地区滑脱构造与金矿成矿浅析[J];黄金地质;2000年02期 |
5 |
陈开彪;浅析大田县水井坑井田滑覆构造特征及其对含煤地层的影响[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S1期 |
6 |
张树胜;李照塔;范志强;;宣东二号煤矿滑脱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03期 |
7 |
王桂梁,谭海樵,徐志斌,李海玉,云武;湘粤煤盆中叠加型滑脱构造及其控煤意义[J];煤炭学报;1996年05期 |
8 |
李坤;赵锡奎;王国芝;邓广军;吕志洲;;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6年04期 |
9 |
陈健明;屈端阳;;湖南涟邵煤田北段西部断裂带构造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6期 |
10 |
卢清地,张正义;福建尤溪砚坑滑脱构造特征及找矿意义[J];福建地质;1997年04期 |
11 |
刘兴义,蔡志勇;湖北郧西黄龙山金矿田滑脱构造及其控矿[J];湖北地矿;1998年03期 |
12 |
吕朋菊;王念宝;;不整合面上的滑脱构造[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13 |
何仲秋;福建晚古生代聚煤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中国煤田地质;2003年01期 |
14 |
贾承造;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15 |
关世桥;《中国东部滑脱构造及找煤研究》课题协调会议在昆明召开[J];中国煤田地质;1989年03期 |
16 |
刘继顺;滑脱构造与铀矿化——以巴西Lagoa Real和华南661铀矿床为例[J];矿产与地质;1991年06期 |
17 |
周竞平,吴淦国,许国建;安徽铜陵新桥矿田滑脱构造及其控矿规律[J];矿床地质;1994年S1期 |
18 |
陈本金;;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与地震活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S1期 |
19 |
吴员;杨曙光;;雪峰山地区飞来峰特征及意义[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
20 |
黎新,梁承春,刘国献;广西武鸣县南部盖层中的滑脱构造[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