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胜堡洼陷沙三段薄互层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摘要】:
论文以荣胜堡洼陷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作为主体研究对象,进行有利储层预测研究。根据大量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进行了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荣胜堡洼陷沙三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多种沉积体系。多种沉积体决定了储层十分发育,但是储层单层较薄,纵向呈隔层、夹层多,薄互层出现,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是本区储层的一个特点。
为了应用地震数据解决本区储层的预测难题,本文论述了地震褶积原理,根据本区储层薄、互层严重、侧向尖灭快的地质特点,结合本区砂泥岩速度和密度,建立三种储层地质模型:1、单层楔状模型,2、双层楔状模型,3、多层楔状模型。对这三种模型,应用30赫兹的子波进行正演模拟。通过正演模拟结果,分析了振幅、绝对振幅总量、主频率与模型总厚度的关系。通过地震反射振幅总量和主频率与储层厚度进行交会分析,进行公式拟合,建立储层厚度预测模型,完成储层的厚度预测。
在对储层厚度预测的讨论后,本文系统讨论了各种反演方法、各自的优越性及应用条件,并且对荣盛堡洼陷沙三段进行波阻抗反演。根据测井密度、速度与波阻抗的关系,建立应用波阻抗转换孔隙度的模型。应用地质统计方法,计算出储层孔隙度与波阻抗模型中的常数。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将波阻抗数据体转换成孔隙度体,然后根据这种关系预测出主要目的层的物性分布特征。
本文在对地震预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储层的厚度预测、物性预测及油气成藏规律等内容,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地震检测技术、储层反演技术、压实校正方法原理、应用条件和技术关键等内容。在建立地震反射绝对振幅总量与储层厚度转换模型、波阻抗与储层物性转换模型之后,并在本区应用取得较好的成果,结合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提出来几个有利目标区,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综上所述,本文在讨论地震参数预测储层厚度分布及应用储层波组阻抗反演方法预测储层物性分布的同时,针对沙三段储层薄,且与泥岩互层出现地质特点,进一步完客观、深化研究储层的各项参数评价方法的同时,完善了薄互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寻找一套适合本区薄互层储层特征的岩性勘探目标有效手段和思路。
|
|
|
|
1 |
王德贵,李振芳,褚霞光,丁柱;薄层深侧向测井仪[J];测井技术;1994年05期 |
2 |
汪宏年,杨善德,常明澈;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普通电阻率测井的快速正演模拟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年03期 |
3 |
李晓光;一个砂泥岩薄互层地区的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J];石油物探;1995年01期 |
4 |
席建福;薄互层及宏观结构变化煤层地震反射波特征的初步分析利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03期 |
5 |
胡学红,李长文,余春昊;用声波全波列评价薄互储集层[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6 |
李金柱,孙波;利用常规测井和电成像资料评价薄层砂岩[J];测井技术;2003年01期 |
7 |
张凤旭,张凤琴,刘洋,张智;薄互层地区高品质地震资料采集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世界地质;2003年02期 |
8 |
陈守田,孟宪禄;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J];石油物探;2004年01期 |
9 |
王晋国;廖祖文;王明祥;魏俊波;;正弦波拟合算法的薄互层解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0 |
徐衍和;;优化高频拓展法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2期 |
11 |
张涛;林承焰;张宪国;;利用测井曲线反褶积方法提高薄层识别能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5期 |
12 |
邵治龙,贺振华,黄德济;小波变换与最大熵法联合计算薄层厚度[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年02期 |
13 |
张巧凤;王余庆;王天琦;;松辽盆地薄互层河道砂岩地震预测技术[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14 |
王子娥;;滩坝砂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
15 |
;墨西哥碳酸盐岩沉积相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上的应用(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7年05期 |
16 |
王正瑛
,孙玉娴;川西北上三迭统下部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及其与藻和其它生物群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
17 |
林兵;湘中大乘山区中泥盆世棋梓桥期沉积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8 |
周书欣;;我国碎屑岩沉积相的研究动向(节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年01期 |
19 |
温祥泉;薄互层砂岩储层的人机交互预测[J];石油实验地质;1995年02期 |
20 |
潘良云,张芳荣;赣州盆地西部岩石地层划分、沉积相及盆地发展演化[J];江西地质;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