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金胜  
【摘要】: 本论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完成的0线、100线、500线、700线、800线、900线、1000线等八条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为基础,系统应用现代的MT数据处理技术与二维反演算法,对观测数据统一进行处理与反演,获得剖面控制区域新的二维壳幔电性结构模型。 大地电磁场观测数据的阻抗张量分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地下介质电性结构近似为二维结构,电性主轴方位近东西向,这说明青藏高原的主构造方向为东西向。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响应的分析以及约束反演验算,证明了论文所采用的大地电磁数据的探测深度超过100公里。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模型中,沿南北向横向存在的电性梯度带与畸变带,基本与区域地质资料圈定的大断裂带吻合,反映了区内断裂构造带的深部结构特征。青藏高原地下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可大致分为三个电性层,其中第二个电性层为高导层,即中、下地壳高导层。中、下地壳高导层在各个地块内的分布有较大差别:喜马拉雅地块内的壳内高导层规模较小;拉萨-冈底斯地块内的壳内高导层分布最广泛,规模大,产状向北倾斜;而羌塘地块内的壳内高导层明显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分别位于南羌塘与北羌塘。青藏高原的壳内高导层可能是由于岩石的部分熔融或者部分熔融与水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拉萨-冈底斯地块,壳内高导层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电性痕迹,高导层的成因与板块俯冲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导致岩石部分熔融和脱水作用有关;在羌塘地块,壳内高导层可能是由于幔源物质上涌的烘烤作用导致中、下地壳岩石温度升高,发生部分熔融现象的结果;羌塘地块内未见明显的板块俯冲痕迹。 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并没有越过班公-怒江缝合带,在班公-怒江缝合带南侧刚性的印度岩石圈下插至上地幔,造成幔源物质上涌,形成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大规模的高导体。金沙江缝合带附近也存在大规模高导体,并且北侧的高导层明显向南倾斜,可能时亚洲板块向南俯冲的证据。沿缝合带东西向连续分布的大规模高导体,有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逃逸”的证据;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可能是最重要的“通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锐;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下)[J];中国地质;1995年05期
2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植物学科研领域巡礼[J];生命世界;1978年02期
3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4 谢贤群;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3年23期
5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6 张荣祖;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哺乳类》[J];兽类学报;1988年01期
7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8 顾国安,张连弟,黎泽斌;青藏高原碱土的发生类型[J];土壤学报;1992年04期
9 李希光;;世界第一高峰“变矮”了吗?[J];科技潮;1994年10期
10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11 边巴次仁,陈万隆,周锁铨,王革丽;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2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13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1998年06期
14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15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16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17 王国刚;;神奇的“中华水塔”[J];少儿科技;2002年02期
18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19 赵亮,李英年,赵新全,徐世晓,唐艳鸿,于贵瑞,古松,杜明远,王勤学;青藏高原3种植被类型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5年09期
20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渝;;青藏高原的电性结构及其岩石圈动力学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郭新峰;张元丑;程庆云;高锐;潘渝;;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岩石圈电性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C];1990年
3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张胜业;魏胜;王家映;张先觉;胡祥云;;西藏羌塘盆地深部电性结构的研究[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7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胜;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5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7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8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9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鲁萍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帆 王圣志;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科技日报;2006年
4 李泰年;敢将红颜许和谐(三)[N];青海日报;2007年
5 拉巴次仁 姜辰蓉;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N];西部时报;2006年
6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7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郑菲通讯员 吴艳;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记者 李长云;青藏高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赛[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蒲金良;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矿泉水[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