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渝地区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群
【摘要】: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古海洋中,描述了产自渝东南和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宏体生物(包括宏体植物、后生动物和遗迹化石)共30属,23种,4个不明固着器,其中包括4个新属,5个新种,2个新修正属和1个新修正种。渝东南陡山沱期早期宏体生物群可与华北地区青白口期中-晚期Longfenshania植物群可进行比较,而与陡山沱期晚期宏体生物群有较大的区别,它表明了早期的宏体生物能够穿越过“雪球事件”。黔东北陡山沱期晚期瓮会生物群不但含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 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有别于其它伊迪卡拉期生物群。瓮会生物群中宏体植物已有组织、器官和功能的明显分化,并出现了原始的维管植物Wenghuiphyton。瓮会生物中宏体后生动物有海绵类、栉水母类、刺胞类和三叶类等两胚层辐射对称动物以及环节类和可能的软体类等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瓮会生物群生活于的温暖清澈、相对平静、有一定含氧量、光照充分、富有无机营养盐、并具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其基底为富含水份的粥性基底,且生物群的生活周期与周期性的洋流事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瓮会生物群在空间上可分为“挺立群落”、“沉积表层群落”和“水体上层群落”,而构成了一个原始而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时间纵向上可依次分为Globusphyton , Sectoralga-Longifuniculum , Cucullus , Beltanelliformis ,Baculiphyca-Gesinella等5个群落,反映出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关性以及宏体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陡山沱期的宏体藻类多分枝并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海中水体中的含氧量,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在生命演化的早期,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表现为生物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因子到对环境因子需求的竞争,从依赖环境到参与对环境的改造,生物的环境空间分布从二维到三维,生物的能量传递方式从生物体外到体内。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晚期“原始立体生态系统”的出现,生物在三维空间中开始了对环境因子需求的竞争和生物体内能量传递的食物链结构,同时增强了参与和对环境演化的贡献力度,是生物迅速演化和其后寒武纪生命大辐射的重要转折。另外,扬子地区在陡山沱期晚期是地震构造运动的活跃期,地震构造活动可引起磷等无机营养盐和海水温度的升高,而有利于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是Rodinia超大陆裂离的重要地质时期,是化学、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剧烈时期和磷质聚集时期,也是多细胞生物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
|
|
|
1 |
王新强;史晓颖;;华南伊迪卡拉纪碳同位素时空变化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1期 |
2 |
王约;赵明胜;杨艳飞;王训练;;华南陡山沱期晚期宏体生物生态系统的出现及其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
3 |
孙知明,杨振宇,裴军令,Jean BESSE,Melina MACOUIN,Stuart GILDER,Magali ADER;华南陡山沱期古地理环境及“雪球地球”研究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4年08期 |
4 |
王约;楚靖岩;王训练;杨艳飞;徐一帆;;华南震旦系陡山沱组磷质震积岩及其与多细胞生物群相关性初探[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
5 |
唐烽;尹崇玉;刘鹏举;段德麟;高林志;;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J];地质学报;2008年05期 |
6 |
赵树屏;;青蛙体色随生活环境变化的实验[J];生物学通报;1957年09期 |
7 |
王约;王训练;黄禹铭;;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8 |
王林;史晓颖;蒋干清;;华南埃迪卡拉纪硫化海洋环境演变——来自深水相区的黄铁矿证据[J];地质论评;2011年06期 |
9 |
康自立;华南壳体的古陆壳基底何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年01期 |
10 |
边步;图文并茂的《陡山沱期生物群》最近出版[J];地层学杂志;2002年04期 |
11 |
刘英俊,李兆麟,马东升;华南含钨建造的地球化学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82年10期 |
12 |
张汝玫;;《华南中生代早期的昆虫》一书问世[J];化石;1987年03期 |
13 |
尹崇玉,高林志;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层位微化石再研究[J];科学通报;1999年24期 |
14 |
曹瑞骥;评介《陡山沱期生物群——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生命》[J];古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
15 |
黄增明,梁建茵,刘宗锦;华南近五百年气候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
16 |
罗筠筠;让人类的生活环境更美好[J];百科知识;1994年10期 |
17 |
黄再军,彭达;生活环境对风湿病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1期 |
18 |
方辰;;关注生活环境——不再新鲜的空气[J];科技潮;2001年11期 |
19 |
白志强;白顺良;王大锐;;华南下-中泥盆统界线研究的新进展[J];科学通报;1993年08期 |
20 |
吴跃东,杜森官;皖南地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J];安徽地质;1999年01期 |
|